来源/微信公众号 法影斑斓(funnylaw1978)
1.《美国〈权利法案〉公民指南》
【美】阿希尔·阿玛尔莱斯·亚当斯著
崔博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若让我推荐三本了解美国宪法的“大部头”,首选尹宣先生翻译的《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译林出版社),外加王希先生的《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要是可以追加一本尚未有中文译本的巨著,则推耶鲁法学教授阿希尔·阿玛尔(AkhilReedAmar)的《美国宪法传》(America‘sConstitution:ABiography)。阿玛尔教授是美国宪法研究巨擘,既擅著鸿篇巨制,也可做雅趣小文。
但是,如果只推荐小册子呢?
若是年初,我会推荐杨照先生的《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台海出版社)。但该书与易中天先生那本《费城风云》一样,都是依托制宪记录改编,可读性较强,专业性略逊。
幸好,到了年底,权威小册子出现了,也即阿玛尔教授与法律畅销书作者莱斯·亚当斯合著的这本《美国〈权利法案〉公民指南》。
如果说《联邦宪法》解决的是政府架构问题,十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打算解决的,则是公民与少数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权利法案》条文有限,字数不多,但兑现了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论》中的承诺:
“对一个共和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不仅要保卫社会不受统治者的压迫,也要保卫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不受另一部分人的不公对待。”
阿玛尔与亚当斯联袂打造的这本指南,条理明晰,语言平实,可谓化繁为简、传播通识的范本。
其实,今年介绍美国宪制的通识类“小册子”较多,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理查德·毕曼的《美国宪法导读》,又名《企鹅版美国宪法指南》(刘雁译,商务印书馆),我在筹备撰写《美宪译疏》一书时,曾起意翻译此书,没想到已有识货朋友捷足先登。关于《权利法案》,迈克尔·佩里的《权利的新生:美国宪法中的人权》(徐爽译,商务印书馆),也值得一读。
如果有意做一番历史延伸,了解制宪渊源之一:英国《大宪章》,建议阅读英国学者威廉·夏普·麦克奇尼的《大宪章的历史导读》(李红海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最后,要是想跳出文本分析的套路,对美国开国诸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建议读一本再版老书:《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邓海平、邓友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擅长治史,撰写的《激情满怀的圣人:约翰?亚当斯的品性和遗产》(PassionateSage:TheCharacterandLegacyofJohnAdams)和《美国的斯芬克斯:托马斯?杰斐逊的品性》(AmericanSphinx:TheCharacterofThomasJefferson)都得到国家图书奖。
《奠基者》通过讲述六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汉密尔顿和伯尔的决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亚当斯政府和亚当斯夫妇的政治伙伴关系、有关建都地点的争论、富兰克林试图让国会处理奴隶问题,以及杰斐逊和亚当斯夫妇之间的通信往来,呈现了美国历史中最重要十年中的核心问题和人物。
2.《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美国总统选举通识读本》
游天龙华建平林垚著
台海出版社
美国大选结果出来后,有朋友开玩笑说,还没看明白他们的套路,“川普大帝”就横空出世了,是总统选举制度这棵“老树”结出了新果?还是美国人这次没按传统套路出牌?三位专业背景不同(法学、政治性、电子工程学)的留美博士从不同角度,系统梳理驴象两党、保守主义、“建制派”和“反建制派”的前世今生,条分缕析选区划分规矩、“赢家通吃”制度,展示了“纸牌屋”的新玩法。
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恶的报告》
【美】汉娜·阿伦特著
安尼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60年,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绑架了曾将数百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前纳粹官员阿道夫·艾希曼。艾希曼被秘密送到以色列接受公开审判。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得知庭审消息后,主动向《纽约客》杂志请缨,赶到以色列旁听此案,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汇集成此书。阿伦特当时的报道,处于两面不讨好状态,她既质疑了审判的程序正当性,又将艾希曼的罪行从屠杀犹太人提升到“反人类”高度。在她眼中,邪恶本身并不如希特勒那般狂暴,“平庸的恶”可以平凡无奇地展现在任何人身上,作用却不亚于任何血腥屠夫。
4.《车浩的刑法题》
车浩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曾有一位司考名师放言:“所有刑法总论里的问题,我都可以在强奸罪中找到例证!”其实,这就像很多法律微信公号的“标题”,生怕离了“强奸”就抓不住眼球,引不了关注。可这就跟动辄喊“厉害了WordXXX”一样,用多了,就显得格调低下。
还好,除了“强奸名师”们的段子,我们还有车浩老师的刑法题。
2004年,北大、人大法学院联袂举行刑法学年会。由于参会人员众多,两院各安排一名博士生在报道现场收取会费。北大派出车浩,人大派出本人,白天并肩收钱,晚上同室夜谈,一边点钞结算,一边交流八卦,一段恩怨纠缠的基情就此诞生。
12年来,曾与车浩为案件定性、公共事件在电话、微信里吵得面红耳赤,抛出狠话无数,也曾和他在北大、清华的期末考试题中“斗法”,将对方的姓名编排到考题中调侃,但,两人的友谊未受丝毫折损。
《车浩的刑法题》情节虽然“狗血”,但背后却承载着一位认真学者的绵绵学思,许多刑法理论上的立场和学派之争,都能在这本有趣的书里找到答案。
如果你是刑法的爱好者,今年还有西原春夫先生的《我的刑法研究》(曹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访谈式自传,内容丰富而有趣,除了受访者,作为采访者的井田良、佐伯仁志、高桥则夫三位教授也是日本顶尖学者,并且分属不同学术流派。采访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花火飞溅的过程。
5.《欧洲法律史:从古希腊到〈里斯本条约〉》
【德】乌维·维瑟尔著
刘国良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们这代人对欧陆法律史的宏观认识,多来自孟罗·斯密的《欧陆法律发达史》和梅特兰的《欧陆法律史概览》。遗憾的是,两部经典都是“古人”视角,缺乏更为纵深的历史阐述。德国学者维瑟尔经十多年研究,于2010年出版这本《欧洲法律史》。他运用三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朽的历史解读法、好古的历史解读法、批判的历史解读法,对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法治的起源、发展和成熟进行了解读,呈现出一幅全新的欧陆法律发展图景。
6.《我们的腐朽法律制度:为何人人都是受害者(富有的罪犯除外)》
【美】埃文·惠顿著
伍巧芳译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人比较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经常自觉得出“普通法优于大陆法”的结论,对辩诉交易、陪审团审判、交叉质询等制度,也抱持一份“想象中的美好”。这本书则从内部视角,揭示出普通法运行中的种种“不靠谱”。是偏见还是洞见,还请广大读者明鉴。
7.《中国近代法律史讲义》
陈新宇陈煜江照信著
九州出版社
1921年,北京高等、地方法院法官因为拿不到工资,居然决定罢工。此次“法官罢工”事件,标志着辛丑条约之后,以条约驱使司法改良的时代结束。事件前后,民国司法制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纠结和改良,都可以在这本书内找到答案。如果有兴趣放宽历史的视野,推荐阅读美国学者络德睦的《法律东方主义:中国、美国与现代法》(魏磊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院的巅峰时代》
【美】詹姆斯·哈克尼著
榆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哈克尼教授与当今美国最为知名的的十位法学家的对谈,包括波斯纳、肯尼迪、阿克曼等法学大家,贯穿法学界所有冉冉升起的思想运动和学派。对耶鲁法学院的“黑历史”感兴趣者,推荐阅读劳拉·凯尔曼的《黑暗时代:再造耶鲁法学院》(阎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9.《人类砍头小史》
【英】弗朗西斯·拉尔森著
秦传安译
海南出版社
关于肉刑的书很多,如研究打屁股的《臀部的尊严:中国笞杖刑罚亚文化》,研究凌迟的《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人类砍头小史》则把目光投向斩首之刑。中国人都熟悉那句“砍头不要紧”,作者拉尔森则围绕砍头这件其实很要紧的事,带我们进入文明与野蛮、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的思辨。如她所言:“我们或许不喜欢眼前所见,但那并不是我们背过脸去的理由。”
今年出版的还有英国历史学者乔治·莱利·斯科特《体罚与人性》(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他从肉刑背后承载的欲望、快乐等心理学动因入手,梳理了肉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书图文并茂,八卦居多,背后的哲学观倒可以用罗扎诺夫一句话作结:
“自打天地开辟以来,世界上一直存在两种哲学:一种是鞭打者的哲学,另一种则是被鞭打者的哲学。咱们俄国所有的哲学,都是被鞭打者的哲学。可是,从拜伦笔下的曼弗雷德,直到尼采,西方哲学却一直在饱受这样一个麻烦问题的折磨:我到底该给谁一顿鞭子?”
10.《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何帆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哎呀,扪心自问,在今年出版的众多好书中,应当有它的一席之地。姑且再打个广告。任何一家电商网店,均可购得。
编排/卢明亮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