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供稿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着对暴秦的仇恨和对家国前途的忧伤,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自尽。
前223年,秦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军溃败,亡于秦。
今天去西安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人们,都为军阵的整齐与威武所震撼。就是这个强大的军阵,完成了一统六合、纵贯寰宇之伟业。
是秦军的武士强壮,还是兵器比六国发达?
都不是。
秦始皇君临天下靠的是变法,靠的是强大的秦律。
前359年,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变法,实施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一改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颓势,让秦国逐渐崛起。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秦简,这些竹简记载了大量律令,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各个方面。在秦简出土前,秦律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这些秦简的出土,却让我们感受到秦国法、律、令之完善,以及相对的人性化,是我们之前无法想象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有了完备而严格的律令,构成了国家有效的组织形式,秦国才能动员60万军队,发动对楚的战争。史载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追着秦王在朝堂围着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声叫喊,却不敢上殿----因为秦律严格规定,没有秦王命令不准上殿。秦国法律的完善和严苛由此可见。
正是有了强大的秦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秦国走向了空前的强大,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屈原在生前就清醒地意识到了秦国依靠变法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当时的名士苏秦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苏秦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因此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后来由于在宫廷斗争中的失败,屈原先后两次被流放。眼看着祖国在与秦国的争斗中日渐失利,忧伤的三闾大夫在流放地选择了抱石沉江以明志。
与失败的政治业绩相比,屈原在诗歌方面举世无双的成就更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屈原创立了“楚辞”文体(也称“骚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秦始皇一统中国,将霸业传到了二世手中,此时赵高专政,李斯开始贯彻重刑主义,强调“深督轻罪”。他认为君主只有使用烦苛的刑罚来监督臣民,才能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威,就没有人敢欺君犯上了。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实践对晚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君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为明主而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李斯为重刑而用重刑,基本背离了法家的初衷,于秦始皇时期的法治相去甚远,秦律开始走入歧途,重刑主义让各地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随后项羽入关,秦朝灭亡。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从孝公变法到始皇统一中国,用了将近140年;而从始皇到子婴秦亡,却只用了14年。
成也秦律,败也秦律。
陌上花开,不负韶华,当年护佑大秦的律令早已灰飞烟灭,除了偶尔考古时从地下刨出的成堆秦简,和排列着整齐军阵的陶佣,还显示着这个强大帝国的无上荣光。经历了数千年战争与和平、欢乐与悲伤的华夏子民,今天依然还一代代诵读着屈原留下的美好诗篇,用以呵护心底里那一片最原始最柔弱最娇嫩的,再也回不去的心灵家园。
这些“宏才艳发”的诗篇,华丽绝伦,充满恻隐之美;这些诗篇凄绝而神秘、浪漫而自由,哀怨叹惋,惆怅盘旋;似楚天之云朵,若楚地之草木,“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最终,巨石输给了流水,阳刚输给了阴柔,最强大的输给了最美好的。如山的律令和金戈铁马般的暴力在岁月面前不堪一击,而朝饮木兰夕餐秋菊般的悠然与平和才是光阴的真正驭手。
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没有律令,但不能没有诗歌,不能没有伟大的诗人。
三闾大夫,你赢了。
仅以此文纪念屈原投江2293年。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