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印象笔记这款工具经过多年的推广,也逐渐为律师群体所熟悉,有些律师比如中银律师事务所的吕江涛律师甚至因为对印象笔记的纯熟使用而获得印象笔记官方认证大使。不过我发现多数律师对印象笔记的使用始终难入佳境,究其原因不是对工具的功能掌握不足,而是对印象笔记所依托的知识管理思维理解不足。
如同其他互联网工具一样,印象笔记也是一款很容易上手的工具,通过官方的介绍手册,我们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足以掌握建立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信息剪裁、文档扫描、笔记共享、合并、目录设置、资料导入、多设备同步、PDF标注、全文检索全部功能。
印象笔记的使用流程也相对简单,具体来说就是把获取的海量信息进行初次简单梳理,把一切可能用到的信息一键存入印象笔记,然后在需要查询相关项目资料的时候利用印象笔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迅速找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精确快捷查找,避免了凡事百度或者google出现大量无关的干扰信息。
但对一款工具功能的熟悉不代表就能用好这个工具,比如PS,会用的人不少,但用好的人真不多,印象笔记也是如此。对印象笔记的使用,我们需要在熟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延伸,了解印象笔记背后的知识管理思维。
多数律师使用印象笔记初衷也是为了做知识管理,但他们没有注意到知识管理本身也是有层次的。结合印象笔记,我们可以分为将知识管理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构建」三重境界。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层面,律师更多关注的是文件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在印象笔记中创建案卷管理笔记(笔记本/组)?如何做案件材料保存(文档扫描)?如何给案件材料贴标签、做命名、建目录以方便检索?如何设置案件文件权限,在合适的范围内做共享。贵州唯胜道律师事务所的陈万莉律师做过一篇《印象笔记使用全攻略》的文章,就是从数据管理层面对印象笔记进行解读。
就我个人来说,早期使用印象笔记也是多关注文件操作技巧。比如我在研究劳动法律业务时会将与之相关的法律、案例、行业资讯、指引规范、法律问答、SOP(标准业务流程)一股脑地搬到印象笔记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1000多个笔记。
借助这1000多个笔记,我形成了「私人劳动法律数据库」,业务过程中可以随时从数据库中调用法律法规、业务文本、行业资讯、历史案例、指引规范和业务流程,这对于高效处理劳动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层面,我们会把印象笔记更多看成一个笔记工具,结合印象笔记的剪裁和插件功能做网页端、微信端、APP端信息的收集,作为碎片化学习的平台。比如我自己的印象笔记中借用李笑来的堂号建立了“知笔墨”笔记体系,分为「知笔墨阅读」和「知笔墨写作」两个笔记本组,并在笔记本之下建立了书籍阅读、主题阅读、零散阅读诸多标签。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做输出,并依据不同的阅读主题形成不同的文章分类。
知识构建
第三个层面是知识构建,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如果说印象笔记使用中的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是「技」的层面,那么知识构建就是印象笔记私用的「道」。
建构这个概念来源于采铜《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构建的过程:
「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过来,而是主动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一个丰富的情景中,去探索甚至撞击哪些新接触的知识,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采铜作为一个心理学博士,写出的文字学术化重了点。对于知识构建,我们可以结合印象笔记做个翻译,总结为三个层叠问题:
1.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
这是对个人或者团队知识的盘点,你在印象笔记中建立的案卷管理笔记(笔记本/组)、过往的阅读材料、写作材料都是你已经拥有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有一个「边界」。我们需要在既定边界基础上去开拓未知,延伸边界。这就好比红警这款游戏中,给了你一个地盘,需要你自己生产财富扩大地盘。
2.我需要学那些新知识?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对原有知识的加深,是纵向的关系;另一种是新领域和原有知识的结合,属于横向的关系。基于这两种关系,我们就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深耕细作,一个是跨界联合。当然这两者本身也不冲突,深耕细作才能更好地找到原知识与新领域知识的结合点,比如中伦所的大咖贾明军老师就是在婚姻家事领域深挖数十年之后,才转入婚姻家事与公司、股权、信托相结合的私人财富管理领域。
横向或者纵向的选择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原有知识的边界,如果原有知识在纵深上已经出现了障碍,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走跨界的路子,找到原有知识与新领域连接的接口,以此作为新知识学习的方向。
但需要注意这个边界也是因人而异。比如说我自己,入行之初做的多是普通的民商事诉讼,这也是当前律师行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高端民商事诉讼有一定的地域、经验、人脉和知识门槛,而普通民商事诉讼领域门槛不高、诉讼体量巨大,自然比较「拥挤」。而我作为一个西部二线城市的律师,本身也没有资深的学历背景,日常接触的业务多为普通的合同纠纷、借贷纠纷、保险纠纷,向纵深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也是一条极端拥挤的道路。
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身已经到达了「边界」,纵深发展的潜力有限,索性走「跨界」的路子,确立了法律+知识管理的方向。而对于中伦、天同、君合这类一流大所的律师来说,不论是业务层次还是知识储备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这些律所一般的选择都是走纵深路线,选择一个特定的领域深耕细作。
新知识的学习在印象笔记中的表现是做知识的整体框架,而后根据框架做信息收集,填充框架中的细节,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
以我们法律行业为例,任何领域的法律知识其实都可以分为六个部分:法律体系、案例编码、指引规范、SOP流程(标准业务作业流程)、行业资讯、和FAQ汇编(常见法律问答汇编),我们统称为「知识魔方」。借助知识魔方这个通用的知识框架,我们就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相应的笔记本组,按照框架去做信息的采集,形成一个完备的新知识体系。
3.如何融合新知识与原知识,让两者发生「化学反应」?
这点表现在印象笔记中就是我们需要建构起印象笔记原有知识与新增加知识之间的关联,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我认为印象笔记最强大的功能就是印象笔记的笔记链接功能。通过笔记链接,我们可以将不同笔记本中的笔记整合在一起,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新知识与原知识的「碰撞」。
比如这段时间我正在看的一本新书,是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在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对应的笔记本,并针对每一主题的内容形成笔记。
成甲在讲到认知深度这一主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知识同质化」,他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引入,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人与人之间在知识的数量,甚至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趋向于知识同质化。比如作为一个专业律师,你熟悉《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我作为一个非法律人,经过网络学习,我也能掌握《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从知识同质化的这个概念出发,我考虑到之前做产品时提到的产品同质化的概念,因此将《手机市场同质化》这篇笔记直接做了链接;而手机市场同质化笔记中提到的解决的方式是做品牌,形成品牌溢价从而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另一篇笔记《产品同质化,如何用互联网思维破局》给出破解同质化的方式是先做IP,后做社群,依靠用户对社群的粘性破解同质化;再做进一步延伸,同质化是坏事吗?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了,我链接了《同质化到标准化》这个笔记,其中认为同质化对个体来说未必是好事,会导致个体竞争乏力。但对行业整体来说,同质化是标准化的前奏。只有在同质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适用于整个行业的标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知识同质化这个概念的指引下,逐步做深入,形成了品牌溢价、互联网思维、标准化三个延伸概念,也通过这三个延伸概念扩大了知识同质化的边界,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这个过程也就是新知识和原知识融合的「化学反应」。
大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对印象笔记的讲解,其实更侧重于「道」。这与我们一贯强调「思维比方法重要一万倍」是一致的。其实不独印象笔记,对类似于tower、teambition、坚果云、阿尔法系统这类协同工具来说,也是「道重于技」。我们想要真正掌握一款工具,就必须掌握这款工具背后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