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指亮(无讼学院第七期学员) 魏揉柔 杜凤琳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Tower(https://tower.im),是一款团队协作的工具,也是笔者今天想介绍给诸位律师的。然而笔者并非想从其如何提高效率的角度推出这款工具,而是从其对律界的影响浅谈一番。
读者不必急着嗤之以鼻,区区一个工具怎么可能会动辄颠覆律界,莫急,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在笔者看来,工具其实有三个维度:点、线、面。“点”则指工具就事论事的解决某类具体问题。“线”是指工具具有联动作用,“面”则是指工具的思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协作方式。
比如说,汽车就“点”的层面是改变了移动速度和运输能力,“线”的层面是带动了物流发展提高了贸易机会。“面”的层面则是改变了人类的协作模式和生活模式,我们会开阔视野和远距离的人发生交流与合作,我们思索问题变得以世界为边界而非国界或者省界。
因此,对工具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本身。而是要对工具带来的思维转变、协作模式转变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本文展开的逻辑起点。
一、点:有张有弛的管理项目
在无讼学院时,罗毅律师展示了利用Tower同时管理8个新三板项目,而且是身居美国遥控指挥。这就是Tower的意义,方便管理者能够清晰明了的掌握项目进程。
在拿到一个项目后或者一个案件后,Tower的管理者可以对人物进行模块划分,将整个项目逐级分解后制定成无数个具体的子任务。然后,管理者可以指定完成人员,并且规定完成时间。任务领取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成果提交管理者查阅修改,否则会被系统判定为延期。据此,管理者只需要随时关注未完成任务,就能对项目或者案件进程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对于成员来说也有很好的威慑力,起到督促作用,也为最后的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
这是Tower主要的作用,就是方便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有序的把握,让他即使在异地也轻松地把控全程。当然这对于项目负责人的协调及规划能力有很大的要求。
另外,Tower的日程表功能也很强大。通过看日程表,管理者能够清晰的看到哪些员工处于闲暇状态,可以安排任务,而不会像使用QQ群管理团队那样杂乱无章了。
没使用效率工具的团队一般都靠挨个打电话问情况,或者在群里喊。这样效率过低也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传统的管理需要专门的行政进行工作记录、汇总、整理。而运用Tower,整个协作过程的任何细节都自动按顺序记录在案,包括知识成果。这种被动式的管理考核模式才是最佳的。
具体的体验,只要稍微使用一下的律师自然能够感受到无尽的好处。而且Tower还有其他许多功能,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线:打造“法律产品包”
Tower本身只是为了管理项目而产生,但开发者绝不会想到据此可能会改变律师的协作方式——打造“法律产品包”。
所谓“法律产品包”。方才已经谈到Tower的使用者,特别是管理者可以在项目最初制定详细的流程计划,律师在运用Tower的时候则可以按照诉讼流程将案件分配成无数板块,并就每一板块下细分任务。而律师团队在完成此任务时会对每一个任务提交成果,主管律师会根据任务反馈情况对后续流程进行修正调整。
这样一个套路走下来,基本会形成一个固定套路,并且每个步骤都会留痕具体的操作方式。
这就是“法律产品包”:虽说每个案子具体内容不一样,但是每个门类的案子办理思路大致相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法律产品包”,对其进行修正,从而为自己当下的案件服务。
当同一产品包被几个律师运用后定然更加完美,则之后的律师遇到类似案件则可以按图索骥的操作,这将大大提高律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那些实习律师也可以藉此获得巨大的进步,而不用跟着一个老律师混上十年偷学经验了。就算是一个水平稍差的律师,也可以沿着前人的轨迹办理案件不至于有太大疏漏。
“法律产品包”的概念一定具有改变律师行业格局的意义。
首先,律师之间可以实现自由协作。
每一个案件的具体任务一定可以区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对于“线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我们通过互联网分包出去。这样可以省去大量不必要的团队磨合,更能够实现跨地域的案件之间的配合。我们自己的核心团队则集中精力处理“线下”具体任务,从而降低团队管理成本。届时,每一个律师既可以做线上任务,也可以完成线下任务,我们完全可以无远弗届的自由联合自由协作。哪怕没有一个实体律所的存在,一个律师也可以以一台电脑一个房间体面的生存下去。
其次,律师的成长模式会发生改变。
以前的年轻律师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到一个好的师傅。如果遇人不淑,那么先干上一年的机械体力活换取信任,也可以说被压榨。然后忍耐持续的清贫,拿每个月可能不会超过3000元的工资,最后的结局更多是不堪其苦而跳槽走人。而如果有了法律产品包,任何一个律师,只要敏而好学,都可以完整的学习一类案件的办案流程和注意事项。如果足够聪明,甚至可以综合几个相关的法律产品包进行对比分析。这无疑会加速年轻律师能力的提升。而且直接可以向业内的顶尖人才学习,会避免走很多弯路和接触一些邪门歪道,这对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也大有裨益。
最后,律师行业会发生变化。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一书其实已经详实的描写了未来律界的分工形态,只是笔者想强调,Tower类的工具会将其成为现实。“法律产品包”一旦运用起来,市面上会涌现很多产品,即使不懂法律的人也可以按部就班的做。但是真正的水平差异就在于,律师能不能结合具体个案运用好模板,而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照搬。第二,模板随着人类的发展一定是与时俱进的,而且会有更多新领域的法律市场,在这些领域创造出更好的法律产品包又会是一种能力。Tower这类的工具是促使律师行业精益求精的发展,并且排除平庸的发展。而要精益求精就一定会形成专业细分,而排除所谓“万金油律师”。
三、面:统一协作语言
这个标题可能有点不容易理解,什么叫做“协作语言”?
简单说,人类之间要进行交流协作必须要有统一的语言,否则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比如我们要跨国贸易,则要统一使用英语交流。比如我们要和计算机交流,则要统一使用程序语言。有了统一的协作语言后,就算我们不懂也能够完成基本的协作。就像我们考试考了70分,父母也不一定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但是,她仍然可以问你为什么学的不好,哪里学的差。
而现在的律界其实是没有统一的协作语言的,每个律师都有一套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人脉、经验、年龄、口才等等。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对于当事人而言都是另一种“频率”:他们没有经过法律学习,无法识别真伪。
律师之间,其实也没有特别客观的统一的协作语言,因此我们觉得合作或者聘用之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进行磨合考察。所以,统一协作语言是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类之间的协作成本。一旦成本降低,人们的思维模式会随之巨变,由此会产生很多巨大变化。
据此,笔者大胆猜想:未来人类选择协作对象的标准是标准化的、可视化的,而非经验化的。
就像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我们不凭借经验对商品本身进行判断,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来决定,比如“销售量”“好评率”。当然,对律师的评价体系肯定更为客观和复杂,但是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堆积无数底层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优化进而生成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数据、图标供我们抉择。
“无讼名片”的作用就是用一种法律人和当事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律师执业数据,然后以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当事人。这就会很大程度打破现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所谓信息不对称,不就是大家交流的“频率”不同吗?“无讼名片”之所以是律师行业互联网革命第一步,原因在于他发起了改变未来法律行业交流的语言,这是一个统一客观的语言,大家都可以识别,这就是工具的作用。
不过,无讼名片虽然符合潮流趋势,但是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毕竟,胜诉率只是一个结果呈现,如何取得这个结果中间有很多变数,并不能直接反应律师能力。如果能够把律师工作的过程等其他数据也纳入评价体系,那么标准化、可视化的协作便更值得期待。
而Tower正好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根据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Tower可以自动让每一个参与者的每一个工作细节都留下痕迹,这是底层数据积累的第一步。这些数据又会被优化分类从而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工作人员的贡献、能力、效率等,这是数据可视化、标准化的第二步。
比如“延误率”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考察标准,下属常说自己天天都在忙,可是工作效率如何体现?这个数据一目了然,分配了100个任务就有40个延误,能说明什么?能力不足?效率不高?态度不好?
“贡献率”也是一个考察标准,总任务是1000个,某律师达标任务就是200个,能说明什么问题?能力高?效率高?态度好?如果你觉得有误,作假,那么没有问题,每次的成果都上传到了云端,我们尽可以以抽查的方式点击几个任务查看其上传的成果是否符合。如果有作假,那么尽可以开除了事。
当然,管理者的任务分割是否合理,包括给的完成期限是否合理也是左右的一个方面。Tower目前还没有对任务划分等级的功能,毕竟开发者原意只是帮助我们进一步规范协作,并没有考虑到其留下的痕迹竟然可以作为律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评价体系。如果Tower有一个任务难度的设置,那么会更加合理。比如管理者可以设置一个“容错率”“容延误率”,律师在超出这个规定时间外完成也可以算作达标会更加人性化。
但是,无论如何,Tower这种协作方式会让每一个律师的每一个工作过程都留下不能覆盖的痕迹,这些痕迹会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评价内容。
试想,我们在选择协作对象时第一考虑就是对方的能力、效率。以前,我们可以天花乱坠的吹嘘自己如何认真,能力如何强,这些都无从验证。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打开该律师的资料,一看,原来你经常延误,延误率达到了40%,我还会信任你吗?因为有数据,这也省去了考察合作伙伴的大量时间。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每一次合作都会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完成,留下合作数据,留下互相评价,这些都是日后执业的基础。
或者你的当事人不了解案情发展,每每问到你的时候你都说自己在做,自己在做。现在当事人可以以游客登录的方式进来查看进度,查阅资料。虽然他看不懂你们在做什么,但是“任务已经完成50%”这几个字他是看得懂的。
四、工具的召唤
想必说到这里,有一批律师已经两眼放光,有一批律师已经黯然失色。没错,互联网时代是个透明的时代,我们一举一动都会暴露无遗。你可以选择不接受,不运用这些软件执业,但是当事人不会选择你。
因为,相比那些用此类软件的人,你没有信用参照标准。就好像一个人品再好但是从来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的人仍然难以贷款。因为银行不了解你,你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所谓共同语言就是银行的那一系列考察信用的数字。当所有律师都用数据告知当事人自身能力时,你还在靠自己一张嘴,那么你已经过时了。
借用无讼学院的一句话,“工具就在那里,你用与不用,都在那里。”如果我们不把握时代的潮流,就很可能被弯道超车。近年来无数的实体店纷纷倒闭,电商却屡创新高,还不能说明什么吗?法律电商的步伐已经在加紧,律师如果再不拥抱时代必将为之淘汰。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