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的2016 | 入职一年,我用开放来定义律师工作
吴皓 吴皓   2017-01-06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那天中午在一个会议现场小憩,刷无讼的时候看到夜聊会的征稿启事,蓦然发觉自己加入律师队伍的第一个年头就要步入尾声。关于律师工作,因个人定位以及团队规划,我所接触的面还要泛于正常律师,触动、想法颇多。夜聊会的征稿像一枚磁石投入铁屑,散落在脑海中的众多纷乱思绪顿时跃动不安,蠢蠢欲要聚合。

在今年的我看来,律师工作的最大特征,就是open。

一、开放,意味着没有边界,所有问题不限定唯一解

律师工作经常会面临未知的问题,即便是从前处理过的情况,逮着不同的当事人,也会让简单的问题生出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这种工作特性,意味着需要不断的学习去填补专业知识、乃至行业知识的空白,长期处在黔驴技穷的压力当中。

遭遇新问题,从把握行业背景,到沟通客户需求,再到框定问题焦点,然后开始进行检索研究。调整案由、增减关键词,从一份裁判文书跳转到另一份裁判文书,又从文书的法规索引爬向不同的分支,庞大的法律数据库将浩瀚的前人智慧安置于网络空间,自己就是一只小虫在上面摸索,走过前辈的路径,最终找到需要的答案。

这时候深刻感受到,什么叫做剧烈的脑力劳动,一个新案情研究下来,感觉脑袋在嗡嗡作响。中间去洗手间,路过办公室的机房,机房里面的主机闪烁着灯光,巨量数据在其中交换不歇,冷却风扇也是在嗡嗡疯转,突然觉得自己有种要当机的冲动。难怪坐在我旁边的律师前辈经常要去健身,律师的脑力负担实在不亚于工地搬砖的体力负担,确实应当维护好它的容器。

若把案情拿到团队研讨,经过专业、逻辑、思维的多重考量,每个成员又会提出不同角度的解决方案,虽然每次我是跟不上节奏的,但还是忍不住着迷于这种智力游戏。当初选择律所,除了网速快、管中饭两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团队的学习氛围,庸碌退散。

在面对这个开放世界的过程中,虽然劳累,早上经常不想起床;也可能搞砸,特别有挫败感。但这不断向未知发起挑战,从毫无头绪中寻找突破口的工作状态,让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鲜活。因为我最害怕的不是暴露自己无知,不是出现错误被批,而是一成不变的重复,于我与谋杀无异。

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连接点,所有能力尽情发挥

所以像我这种杂学的人也有了用武之地。

法律、产品、运营、设计,这些在我过去随性而为、跌跌撞撞的学习生活中拾到的技能碎片,它们之间缺少一以贯之的关联,原以为只能作为自己没事拿来消遣的私藏,却在一个团队里找到了契合点,以及更重要的,认同感。

你别笑,有的时候促使一个人去做事情,去突破自己的,就是这些很虚的东西。因为我之前写很差的专业文章得到认同,所以才能坚持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第二篇,第三篇,甚至去开通独立运营的个人公号,这是我一直想做而不敢行动之事;因为在与老大交流产品看法中得到认同,所以才自告奋勇去兼职负责团队的法律产品研发;因为版面设计,数据分析在例会上得到认同,所以才愿意每天花很多时间去优化团队公号从视觉到推广的每个细节。

而正是在兼顾这些超出正常律师职业范围工作的过程中,透过团队、律所提供的平台,我也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行业,形形色色的人。

构思这篇文字时,我正与老大参加云南省的民办教育发展大会,因为老大判断这次民办教育新法发布,将会是团队专项法律服务产品切入的好时机。而在此之前,我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配合老大收集整理了民办教育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港澳、沪深、新三板上市的公司,新闻媒体的报道,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通知、公告等等一系列的资料,并完成了两篇从投资角度来解读新法的文章。

这是我今年工作的常态,除了日常的律师工作外,兼职负责的法律产品研发还跟随老大去寻求市场切入点、去制造合作的机会。

曾在岌岌可危的地产公司,不怒自威的实际控制人指挥着行政人员,将需要清理的客户资料一箱一箱的抬进会议室,摆满了整个长桌;也曾在全国专家汇聚的专业研讨会上,一睹律界前辈侃侃而谈、剖析公司大案游刃有余的风采;曾去拜访充满极客味道的科技公司,听已经成功跨界去研发智能法律服务的前辈,谈论法律服务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嬗变;也曾一路西行,在黄河之畔的律师论坛中,向坐拥业整合法律服务供给最成功的平台创始人,请教面向自然人与面向法人的产品研发思路异同。

市场经济造就形态各异的行业,行业之间的竞争、合作诞生出更多可能性,这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律师工作让我发挥能力的同时,更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行业、行业背后的人,我亦乐此不疲。

三、开放,意味着没有定式,所有道路皆可尝试

中国的律师制度,正式恢复至今不过三十余年,相较于其他很多传统行业,极为年轻。而业内很多前辈律师,其实也只是完成了个人对行业的摸索,尚未形成新人律师能够借鉴的传承体系。社交型律师,技术型律师,专业型律师,行业型律师……只要前去尝试,都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营销、办案、管理客户,各家门道不同。五花八门的成长路径,加上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浪潮对法律服务市场的冲击,令律师行业未来的走向更加扑朔迷离。年轻律师甫入行业,就要站在变革抉择的风口浪尖,不得不感叹:世界这么大,我该往哪走?

除了前途未卜的市场方向,还必须面对,专业化的艰难选择。

一位在丽江执业的朋友,执行力超强,半年不到即开始独立办案,同时笔耕不辍,总结实务经验、执业感悟数十篇,是我的榜样。有次聊天的时候他却告诉我,十分看好我所在团队专业化的选择,因为他观察到自己所在地域的普通法律服务市场,其实早已被瓜分殆尽,继续往下走,很难有出路。

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维度打击”。普通法律服务市场对于律师而言,就是一个低维度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里面所能够提供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已经容纳了超出负载范围的律师人群。而随着新技术对法律服务市场中供求双方信息交换速度加快、交换程度的加深、交换范围的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被降低到低维度,加上在低维度法律服务层面更具有速度、准度、价格优势的人工智能进入,低维度法律服务的生存空间会被逐渐挤压,然后再一次降维,直至将人工服务排除在外。

虽然要经历漫长的累积,忍受孤独的行进;要花费大把的时间精力去梳理总结,不断的去尝试、去寻求专业法律服务的市场切入点;然后四处碰壁,然后循环往复。但我相信,面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维度打击”,专业化是获得“逃逸速度”,是进入更高纬度,获得更广阔生存空间的关键。

四、结语

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对面坐了一位前辈。前辈问我确定了要做律师吗?然后告诉我,如果确定要做律师,一定要坚守,前面的时间是很难熬的。

是很难熬啊:经常需要处理新问题,同时兼顾好多方面工作,巨大的学习压力;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参考路径,每步如履薄冰;法律服务市场被行业、被技术裹挟着升级,前路凶吉未卜……很多时候对于将来能够站在哪里,完全不敢想象,现实的引力太强,不复在学校对自己天马行空的期许。

再反观律界前辈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觉得高山抑止,鸿沟难以跨越,心生绝望,几欲放弃;但也正是律师行业这富于变化的挑战性、不可预测的发展路径令我深深着迷,欲罢不能。我想真正支撑我行走在律师之道上的,或许并非丰厚回报、功成名就那些遥不可及之物,而是每天都可以确实感知到的,不论每件事情做好做坏都可以沉淀累积下来的,那日渐丰盈的视野与能力。

所以只有这句话深得我心,可以作为过去一年的总结,以及接下来一年的坚守。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编排/谢昊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