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约法”,由作者授权无讼阅读发布

 

一个通篇贯穿“权力的游戏”的影片,却在结尾含情脉脉的声称“法治精神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大言不惭还是实至名归?倘若不是大言不惭,那么这种隐晦的、并未在影片主情节中得到彰显的法治精神,实质是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局中多了一位资深大律师简奥伟、台词提了句普通法,就能当然落脚于法治么?显然不是。法治是个大词,这种语词,形象点说,是火锅概念--语词本身像个锅底,鸭血鹅肠毛肚什么都能往里扔。人们很少深究法治之下实质内容是什么--是个体的平等、程序的尊重抑或实质的正义,只知道但凡用到这个词,多少能往脸上贴点金,或者基本可以为文稿或讲话画个圆满的句号。

 


回归到影片,明显能感觉其除了围绕电影通过平行交叉剪辑带出的主旨--权力层层展开,还有另一条并不构成情节冲突的暗线贯穿始终。这条线,既是影片中核心人物身体力行的准则,也是对开篇问题的回答,那便是,对制度的尊重。在我看来,《寒战2》明暗两个主旨:对权力的争夺,对制度的尊重。前者关乎情节,后者关乎价值。


一、明面:对权力的争夺


影片中,面对此前维护法纪不徇私情的李文彬为何突然反转,刘杰辉和简奥伟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了十字交叉进行动机分析。四个象限中,分别填进了金钱、个人、权力、家庭。针对李文彬的个性,首先划掉了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可能,再依据有权便有钱的粗暴推演逻辑,最后刘简二人不约而同的在黑板上圈定了权力--作为致使李被策反的决定因子。

 


对权力的趋之若鹜是人的本性,无需道德指摘。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正邪两派,有太多的立场和考量。人也不是理论或道德的动物,而更多受实用主义的驱动,会有各种策略考量。在一个各方权力此消彼长的角斗场,话语宣称与实践行动之间的关系含混不清甚至严重脱节,精英们不必要甚至无需按照其公开宣称的真理而行动。所以,我们看到前一秒还在立法会正襟危坐听取议员对寒战行动合法性/合规性质询的主席大人,下一秒就出现在BOSS团开秘密小会的隐秘会所,笑听蔡元祺直言“如果排队上位的都是自己人,委任谁,有什么分别”。从李文彬的立场,其面对的是比他更有背景和野心的前警务处处长蔡的联盟召唤,并给出了律政司可以出面帮警队清除法理障碍的动人承诺,加之旧部颇有“士为知己者死”之风的深情表白,其心里那点对权力的小渴望被挖掘出来再正常不过。《寒战2》显然叙事还没完,李究竟是否真的黑化尚无定论。我无心揣测,只是移情地理解,面对如此光景,一般认知能力的常人如你我,瞬间黑化才是符合人性的。想想BOSS团秘会最后那句颇具煽动性的话语--“在座的各位,就是香港的未来”--我相信,这种来自权力赤裸裸的诱惑,会激起人心底最原始的快感和渴望,无怪乎戏言政治是男人的春药,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奋力前行,疲惫不堪却兴奋不已。


于此,面对各派力量对权力的争夺,重点不在于道德批判,而在于为这种出于本性的争夺构建理性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事实上,两位导演创作的灵感,正来自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据报道,陆、梁两位导演在横店拍戏,撸串喝啤酒聊剧本,想“拍不一样的警匪片”,聊到希拉里与奥巴马的竞选,“无论是谁当选,都将为美国历史写下新的一页。竞选期间,他们既针锋相对又互相尊重,实力相当却又不互相让,如果这种竞争发生在香港,会是怎样的光景?”于是,香港警队高层刘杰辉与李文彬上演了这种既针锋相对又互相尊重的较量。无论是现实中的美国总统大选,还是影片中的香港警队内斗,明枪暗箭的权力争夺中,与其说竞争者尊重的是对手,不如说其尊重的是制度。导演借刘杰辉之口道出:这是一个机制,机制的目的,是防止有人独揽大权。


二、暗面:对制度的尊重


影片中,在罢免警务处处长刘杰辉的文件上,梁紫薇迟迟不愿签字。刘将笔递给她,并提到此前在寒战行动中,自己也曾利用该投票罢免机制,从李文彬处夺得行动最高指挥权。时至今日,又被李利用同样的机制反击。接着,刘坦言:“这是一个机制,机制的目的,是防止有人独揽大权。”在我看来,这是全片对法治隐语最直白的表述。无论斗争的力量如何剑拔弩张,但在面对制度时,各方都会将所有火力置于机制之内,哪怕是利用制度,也在不僭越的前提下开撕。


如前所述,现实世界策略考量的纷繁,人心决策影响因素的复杂,都使得每一派力量很难当然地代表正义或邪恶。正是在这个立场上,我从不认为刘杰辉一派是所谓正方势力代表,尽管其多次在与公众的互动中表达了保护公众安全的使命感及对法治推崇,但我也在前文分析了话语宣称和实践行动未必是一回事。人作为实践中的行动者,是活生生的个体,有兴趣爱好、利益追求、性格特点和生平阅历。许多人真诚地相信,有正义力量的代表,或所谓中立力量的代表,想想我们总喜欢对角色作出的好坏划分便可窥见一二。


但实证可知,少有纯粹的好或坏、正或邪之行动者。每个人都必须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对当前境况的全部条件并非充分知晓)作出情感的、直觉的、常识性的行动和思考,这种经由多重因素化合所塑造的结果,倘若符合一般公众所认知的正义,那行动者就是正义势力的代表。但事实上,很可能逻辑并不是因为对正义的信仰,进而采取正义行动,而是,也仅仅是因多种因素塑造了这个行动,正巧被认为是正义。绕这么远,想说的很简单,刘或李都并非当然的正或反,申言之,其背后的深层力量,也并非正反的脸谱化划分。政务司、律政司的权谋和手段影片中多处已有表现,但谁能说刘背后支持他的保安局局长一派,能干净到哪去呢?“三司十二局”,说到底都是政治,而政治,从来就是危险又肮脏的游戏。

 


假设你同意上述分析,那么制度的重要性便在此彰显。西方法治渊源中一个重要的认识前提在于,假设人性恶。从早期古典自然法学派开始,霍布斯等人关于自然状态的假设,便将人性恶作为基本出发点,法律制度等规则的建立基于此而展开。明白这一点,我们会对人性少一分苛求,对制度多一分尊重。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崇高,只是我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我很难说假设自己身处如李文彬高位,面对多方诱惑,自己能两手一推打出拒绝牌。制度的意义在于,它不考虑受众的智识之高低、品格之高劣,而建立起一般性地、普遍性地规范/规则,进而无差别地反复适用。在《寒战1》李作为香港治安行动最高决策人时,可能遭到警队高层的投票罢免;同理,在刘担任CP时,其同样适用该等因高层质疑而提起的投票罢免程序,这便是规则的无差别适用。你可以利用,但不能僭越。这就是法治--规则之治--的基本要求。


人们为什么要组成公民社会,按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的回答,乃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平等、自由、财产和安全。而要达到人们组成政治社会的目的,洛克给出的办法是分权,以制度而制衡。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谁认为绝对权力能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香港的警察制度源自英国,这种分权的思想痕迹在影片中也得到彰显,譬如香港警务处处长由保安局任命和监督,保安局有义务对下属官员进行品行鉴定并对其行为负责,而廉政公署则直接向特首负责,并对所有警员实施监督。若以公司治理为喻,保安局、警务处和廉政公署形成一个类似于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的三角关系,互为犄角,彼此制衡。从以制度进行制衡,到对制度的尊重,是《寒战2》在地铁爆炸、隧道枪战等满屏行走的荷尔蒙大爆炸中,一以贯之的法治隐语。

 

三、结语及其他


从社会发展而言,一个越来越精密的社会,更需要明确的可预期的规则。生活和人际关系愈加复杂,愈加需要发达和完善的规则制度。社会转型中所构建的现代合法性统治,必然以非个别化的规则和制度为重,这构成现代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制度构建,这是法治社会的第一层蕴意。


进一步地,生活在规则之中的个体,并非道德楷模或智识巨人,其对金钱的心心念念,对权力的野心勃勃,都是人性的正常流露。两袖清风的高洁之士固然令人赞赏,但制度正义是比个人品德之正义更重要和更根本的东西,离开制度遵守来谈个人修养的完善,甚至对个体提出严苛的道德要求,往往造成人的虚伪和盲从。对制度的遵守/尊重,这是法治社会的另一层蕴意。


最后想起学者谢晖先生在早前回应前辈江平先生谈警惕野心家、阴谋家进入政法工作高层时,针锋相对地回应:“没有共和党的野心勃勃,会有民主党的谨小慎微吗?没有民进党的虎视眈眈,会有国民党的克勤克俭吗?没有在野反对者的野心和压力,会有在朝当权者的如履薄冰吗?……政治从不纠缠谁是野心家,谁是阴谋家,这样的指称容易只见打架,不见头绪,谁能说张当家就一定比李当家有德,或李当家就一定比张当家缺德?因此,与其警惕野心家,莫如检讨我们的制度。”《寒战2》即如此,这帮玩权势的对弈冲锋,唇枪舌剑,但对权力的争夺之外,未失对制度的尊重。尽管导演把坑越挖越大,但不影响我相信影片结尾含情脉脉的告白:法治精神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

 

 

 

 

实习编辑/王林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