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会一万种工具,不如掌握这一种思维
余朋铭 余朋铭   2016-10-17


文/余朋铭

来源/天同诉讼圈


这篇文章来自于我的专栏『用工具升级大脑』的第一期内容。在这个专栏里,我每周会在线和大家分享『一种工具以及它背后的思维』。25周,分享25种工具,帮助你升级自己的大脑。目前专栏已经进行了三期,有近1000名律师在这个社群里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在专栏的开篇,我和大家分享了『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对于这个思维的理解,决定后面所有分享是否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工具的典型误区


你应当有过类似的经历——『听说一个工具很好,但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摸不着头脑。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不用了』。


正好,第一期开课前,一个学员朋友和我聊了一些关于思维导图的事情。

 


思维导图这个概念,在最近几年内的律师圈里传播得很广。过去一年多,我接触了很多律师,这个认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类似的认知还有——可视化、大数据、知识管理……听得多了,很多人就产生一个错觉:


某个律师很厉害,是因为『会用某种工具』→我也要学这个工具→学会了,我就会变得很厉害。


这种想法,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个『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感觉不好,最后不用了』的原因。而实际上——

 

『用什么工具做可视化图表』不重要,『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图,表达什么内容』才是可视化的关键。


『用什么工具做大数据报告』不重要,『获取什么数据,提炼什么角度,表达什么观点』才是大数据的关键。


『用什么工具做知识管理』不重要,『获取什么知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最终如何应用』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


在工具这件事的认知上,我发现很多人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误区:

 

工具万能论——觉得自己只要会使用工具,就会不一样。


工具无用论——觉得所有工具都是噱头。


而工具既不万能也不无用,它只能帮助你解决一个问题——效率。


因为每个工具,其实都服务于一定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需要使用特定的思维。只有清楚理解这种场景下的思维,才有机会通过使用工具发挥更大的效率。


这也是我上课时常说的——想清楚比什么都重要。


二、如何正确思考一个问题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一个现象——人人都期待成长,但同样的时间过去,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却大不相同(《同是青年律师,为什么掌握这三种思维的人更容易成功》)。


今天,沿着那篇文章的思路,我会建议你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如何『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


同样的问题,我之前问身边的很多朋友——大部分人听完问题后,就会直接给我答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这种人通常是我认为很厉害的人),不会直接告诉我『他的想法』,而是会先进入某个思维框架——把这个问题拆分成小部分,然后逐一论述。


这种思维的区别,非常明显。我们接下来就拿『如何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个问题来做一下思考练习。


我们可以把成长拆分成一个简单的算术等式——


个人成长=积累质量×积累速度×投入时间


1.投入时间


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的投入。也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机会带来成长。而决定『把多少时间投入到什么事情上』,是你的心智。


我们这个专栏有两个微信群,群规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要闲聊。我用下面这张图解释一下——

 


既然心智是你行动的动因,那么如何利用心智做选择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应该花多少时间去做的时候,建议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学会用更科学的维度来分析。知乎的大V采铜提出一个『收益+半衰期』分析法,一是考虑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考虑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最终采铜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然后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可能决定你行动的理由和采铜不同。但我建议每个朋友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行动之前,要先思考。比起散乱的给结论,找一个框架,先进行分析,再得出结论,是最有效、实际的方法。


2.积累质量


人其实就像机器,由『输入设备』,『处理设备』『输出设备』构成。

 


抽象一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形成类似下面的循环。

 


决定积累质量的,是『反馈』和因反馈而产生的『新的算法』。人脑作为处理设备,是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系统的。最开始就像DOS系统,慢慢地因为输入和反馈的信息多了,增加了很多算法,升级为WindowsXP。


之后变化就出来了——很多人之后一生的操作系统就都是WindowsXP。够用,但是从此积累的质量也就停下来了。而有的人能够通过不停获取反馈,升级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变成Windows10,甚至『转型』成MacOS。


这种感觉就像——很长一段时间你都在埋头做案子,不停地重复循环,没有增加新的『思考』,时间久了,你办理同类案件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但局限也越来越明显。


所以你发现了——积累质量的核心,在于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提升处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升级算法』。


从文章开头到现在,我们其实都在实践一种『算法』——结构化思维。所有的问题,都尽量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思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提升的『算法』。已经有无数人的结果证明这一思维的有效性。


第三段要和大家重点讨论的,就是这个算法。


3.积累速度


工具的价值就是提升积累速度。『输入』『处理』『输出』每个阶段都有各种工具可以帮你提升效率。


就比如这次分享——

 

输入阶段:我过去的积累,主要沉淀在一款工具上——印象笔记,它能高效地当我需要提取某些信息时,帮我迅速地找出来。


处理阶段:当遇到像今天一样内容比较多的分享时,我需要结构化处理的信息太多,大脑记不下来,我就会使用『幕布』帮我排列结构,梳理内容。


输出阶段:不论是做海报、做直播、写文章,我都需要一个更趁手的工具来帮我实现——于是我用Photoshop做海报、用千聊做直播、用Markdown编辑器写文章。

 


我很难想象没有这些工具,我该如何实现今天的分享。而各位在微信群、千聊里的反馈,会帮助我『进一步调整&升级』我在这个专栏上要做的一些事情。


某种程度上,我已经在通过这个循环在积累了。得益于这些工具,我未来做类似的事情,可以有更快的速度。


这就是工具的价值。


三、关于『结构化思维』的实践


前文其实已经在用实际的例子,演示结构化思维的作用了。这个思维的鼻祖,就是著名的麦肯锡公司,他们有本书叫《金字塔原理》,通篇就是在讲这个概念。


所谓金字塔原理,就是: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我们现在接触的很多结构化工具(思维导图、幕布等等),本质上都是这个思维的衍生产物。因为信息如果不经处理,只是『信息』而已,只有通过结构化思维将它们联起来,才有机会形成知识,产生洞见,带来智慧。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意思。当你在做拆分的时候,需要不停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


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


不然的话,所谓的结构化就只是『简单地排列信息』而已,并没有真的结构起来。


我们做两个练习:


1.沙漠逃生

 



你会选择哪8件物品呢?


这是一道典型的公司面试题——考察的要点也很明确,就是你会不会『结构化地思考问题』。如果你看到问题直接就给答案的话,通常都会在面试中失败。因为很简单——这个问题,你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过程,那未来出现新的问题时,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关键是你的思维——当你面对这种问题时,你会如何思考?


决定你如何选择工具的理由是什么?是你需要选择的方案。


在这个问题下,你需要判断是『留下来等人救』还是『带团队走出去』。然后这个选择,会决定你如何挑选物品。

 

如果选择『留下来』,那么选择的物品就会偏向『维持生命』『发射信号』。


如果选择『走出去』,那么选择的物品就会偏向『加快前进速度』『创造生存机会』。


不论结果如何,请注意:一定要先有框架,再进入细节。


2.如何估算你所在的城市里有多少理发店?


这也是咨询公司常常在估计某些市场规模时遇到的问题(比如他们要投资一个美发行业的公司,需要估算这个行业的空间)。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其实和一开始的『成长=积累质量积累速度时间』有点像。


你需要先把这个问题『拆分』成『独立、互斥』的几个问题,再慢慢分解解决。


拆分如下:理发店数量=每年总理发人数?每家店能承载的人数,而

 

每年总理发人数=城市总人口×每人每年理发次数


每家店能承载的人数=每家店每小时服务人数×工作小时数


所以:理发店数量=城市总人口×每人每年理发次数?每家店每小时服务人数×工作小时数


这是一个初步的拆分,如果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答案,在每个小点上,还需要继续拆分。


在无讼学院的文书课上,我们也不断在重复这样的思维方式。比如——当讨论『如何充分论述观点』这个话题时,我们会用类似下面的思考方法——

 


现在,你应该发现结构化思维的妙处了:你有机会通过拆分,慢慢地细化问题,最终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总结


今天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成下面这张图——

 


1.成长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累的关键在于提高『循环质量』,而今天主讲的是其中的『处理』部分,也就是通过『结构化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构化思维几乎是最值得『刻意练习』的能力。本质上,就是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信息被结构化了之后,就更容易找到关键点。


3.在『结构化思维』上,大部分时候用纸笔就能解决。只有当信息变多,而大脑又承载不了那么多信息时,需要使用工具帮忙。


4.结构化的工具主要是『思维导图』和『幕布』。两者只是『呈现方式』不同,逻辑是一样的。

 
 
 
实习编辑/卢明亮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