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 鼎丰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这是林俊杰的歌《曹操》的歌词。英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在战争年代,曹操、周瑜这样的枭雄、名将是英雄,没有他们,"烽火连天不休"。在和平年代,丹宁、丹诺这样的法官、律师是英雄,没有他们,信访漫天不止。魏、蜀、吴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法(官)、律(师)、检(察官)是法治时代的三国。法治时代需要懂法律的技术英雄。
看过刑事案件庭审或者律政剧的人都知道,在法庭内,法官、律师、检察官分列法庭的三角,法官居中,律、检或相对或并排,犹如三国鼎立。三角形被称为最稳定的几何结构,例如金字塔。就是三国,在那个分久合短的年代中,居然也奇迹般地鼎足而立六十年。
三角形的稳定,原因在于边长和内角的不变,形成了不可平行移动的最稳定的力学结构。三边不等,三角何成?蜀吴衰,则三国亡。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的中国法律人是否能从三国这面镜子里看出些什么?
以引发全民热议的快播案为例,多数的评价是,律师表现出彩,法、检表现不佳。庭审中势均而力不敌,这是不是法律职业群体三角失衡的警示呢?
任何职业群体,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是常态。所在,以一案断定三家的职业状态或有失偏颇,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律师与法官、检察官最大的职业区别是,律师是自由职业者,而法官、检察官是公务人员。前者在自由市场上竞争,资源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后者则在官僚系统中沉浮,资源在等级控制的计划指令中低效分配。从准入门槛看,法、检两家还多了一道--公务员考试。在"公考热"的大背景下,从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着实不易,而且条件还那么高,例如最高法院的招考条件甚至要求博士学历。入门以后,还有N道门槛在等着: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审判员(检察员)--副庭长(副科长)--庭长(科长)--副院长(副检察长)--院长(检察长),好像在爬天梯,却不知何处是尽头,何时就没戏。
为什么过五关斩六将才化身为正义使者的检察官,在刑事庭审中相形见绌呢?看看检察官们是怎么看的吧。"法检双骄"之一的CU检曾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不是不想努力,只是努力了没有用》。文中描绘了一个只知道努力办案,当不了辩论赛辩手的公诉人。这样的女汉子或汉子,在法、检两家比比皆是。真实的辩论无人问津,虚拟的辩论却风声水起。大概领导也嫌弃真实的庭审辩论太无聊了吧。我并无贬低那些辩手同行的意思,他们(她们)很可能是优秀的,但他们(她们)的优秀是否被放错了地方?电子检务真是不错,可在朋友圈上发的那千万篇文章,能掩盖庭审时的无力吗?隔壁公司如此,自家公司也好不到哪去。江湖传言,自家公司比隔壁公司更重业务。但这未必能说明公司对业务有多重视,而可能是被爆炸式增长的案件倒逼的。看看自家公司评选的十佳、先进之类的,有几人是以业务见长的?即便如宋鱼水,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的不是她写的判决有多精彩,而是她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调解案例。我同样也没有贬低自家优秀同仁的意思,只是想问,做这些事情,居委会大妈是不是更合适(这并不是贬低她们,只是职业特点不同)?有什么比开庭审理和撰写判词,更能体现法官的水平呢?
说到法官,再看看"法检双骄"的另一位--最会写科幻小说的法官桂公梓怎么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更想因他写的裁判文书而留名。"于我心有戚戚焉。"判决书写得好,可谁知道,谁在意呢?即使真有人在意,去裁判文书网搜搜,可能看到最多的是很难出彩的普通民间借贷案判决书。所以,我在CU检的那篇"努力无用文"后,引用李商隐的名诗《贾生》作为评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如三角形边角的变化,打破了原先稳定的三角结构,使三角成为一条直线,其消亡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二十一世纪还是二世纪,最重要也最缺的都是人才。蜀有诸葛亮,吴有周瑜,魏有谁呢?魏有的不是一个谋士,而是一个谋士集团,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许攸、华歆、崔琰等等,虽仅有郭嘉一人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那些非常优秀的谋士远胜臭皮匠。而且诸葛亮也不是《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无所不能的全才,带兵打战就非他所长,北伐实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否则何必到魏国抢一个姜维回来呢?实是蜀中无人。吴国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无双周郎走了,还有鲁肃、吕蒙、陆逊逐一代之。可陆逊之后呢?乏善可陈。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对比及其变化,与三国的大结局戚戚相关。
法律人的三国也在演义之中变化。法官、检察官辞职做律师,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法律人才市场的流动,顺向也好,逆向也罢,未必就是坏事。流水不腐,流动总比一潭死水好。但总在单向流动,市场的三角均衡就会被打破。而目前来看,优秀律师做法官,还仅限于个案,未有常态化的趋势。不能说走的就是优秀的,留下的就不优秀。看看朋友圈上流传的那些判词,就知道"高手在民间"。但是,不可否认的,出走的不乏"高手"。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没有两把刷子,谁敢到江湖上闯荡呢?法院、检察院的人才流失,从绝对数量上肯定不大,但在质量上却不容小视。如果以鸵鸟心态去一叶障目(按某司法高官的说法,法官离职人数还不到1%),说没事,不就走了几个人嘛,那么可能真的有事。中国式审判,是没有陪审团的(人民陪审员制与英美法系的陪审制不是一回事),但在网络时代,十四亿中国人都是"陪审员",他们不能决定审判结果,但他们的言论形成的巨大民意影响力,任谁是检察官或法官,都无法完全排除。在刑案庭审时检察官念起诉书和调查笔录就OK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在律师界,"技术流"也有取代"关系流"的趋势,是骡子是马,拉到法庭上溜溜才知道,律师只有人脉没有业务水平却可以混得不错的日子可能也不多了。
不是要让法律人玩"三国杀",而是三家的势力平衡对于司法公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这局面,虽还不到"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地步,但"跛人跛马、路长且烂"亦不危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伯乐不应是一个人,而应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其在人才出走时搞"熔断"机制强行留人,订出ABC这不能走、那不能走,不如学学古人千金买骨,月下追韩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挽留人才,少开些不着边际的"空头支票"。要知道,改变楚汉之争结局的韩信也是从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那"叛逃"来的啊!
在法律人的三国里,技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视技术为末流的人。技术英雄被视为末流,怎能不寂寞?
实习编辑/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