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勇 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律所管理的三部曲,我把它定义为这样三个步骤:定位、规划和发展。
我们先来看定位。定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在十来年前就接触过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他所理解的定位,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业务定位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他最核心的一个理论,是说在需求已经被极大满足,生产已经过剩的时期,市场的竞争不在于需求,而在于消费者的心智。在这个理论下,我们来看,每一个竞争主体需要做的定位,并不是单纯地去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而是做好这么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个层面,就是找准细分领域,创造差异化的需求供给。
第二个层面,就是分析,并且解决用户的痛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业务模式。
第三点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劈开消费者的大脑,占领心智,形成“护城河”。这并不等同于我们常常认为的营销和市场竞争,而是从消费者认知这个角度入手,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业务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拿我们自己的例子来说,天同把自己定位在“专注中国高端民商事争议解决”。
接下来,我就用天同为例子,讲讲我们是怎么围绕“定位”设计发展规划,并且一步一步去实施的。
图上显示的是我们管理方面的实践。我把它分成三个大的部分:第一个是业务定位层面,第二个是相应的配套管理层面,第三个是品牌层面。在业务层面,我们强调的是这么三句话:单点突破,故意做小和流程设计。
我们来看单点突破。
单点突破在天同是这样考虑的:我们只做民商事的诉讼,只做高端的民商事诉讼,只做重大疑难复杂的商事诉讼。
单点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可以刻意地做得很小。在定位发展的初期,为了能够在单点取得突破,我们一定要刻意收缩自己的规模,收缩自己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把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用在一个更深的点上。
围绕这个定位,我们要做相应的流程设计。因为全所的业务定位都在民商事诉讼这一单点上,我们的业务流程也全都围绕民商事诉讼案件的代理这一项来展开。
从基本信息的录入,到利益冲突检索,到预立案,到确定承办团队,每一步都变得非常的单纯。在这么单纯的流程设计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安排我们所有力量的投入。
与这套设计流程相关的,就是我们整个组织结构的完善和调整。
天同做的是诉讼,诉讼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词:“对抗”。所以我们强调,在整个诉讼业务的代理过程中,把对抗制贯彻始终。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组织结构是这么划分的。在合伙人会议之下,有两位执行合伙人。分在一位执行合伙人名下的案件,交给这边的出庭律师办的话,另一位执行合伙人团队会出一位出庭律师与他搭班。这个搭班不是所谓的讨论案件,而是对抗。这种工作模式,也发展成了我们的三大诉讼法宝之一——“模拟法庭”。
为了找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诉讼技术和方法,我们还专门设了一个独立的诉讼技术研发中心,像天同码、案例大数据的研究团队,都是设在这个中心内的。
这是我们关于分工的一张图,实际上也是一个内部的流程。像预立案这样的重复性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都由业务秘书完成;像案例检索这样的稍微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都由辅庭律师完成;出庭律师的工作是制定诉讼策略、组织模拟法庭等等。这三者之间是明确分工协作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相应的,从辅庭律师到出庭律师,人才的晋升结构是这么安排的。一位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加入律所后,他从初级辅庭律师做起,到中级,到高级。在高级辅庭律师之后,是成为出庭律师还是资深辅庭律师,取决于他的能力是更适合做辅助性的案头工作,还是能达到很好的出庭效果。
此外,我们也专门设计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入口机制,也就是校园招聘的流程办法。去年的做法是,我们从投简历的一千多人中邀请50位到天同来,做一次体验之旅。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招聘,而是把你当作法律人中的一分子,邀请你来到天同体验你适不适合做诉讼,愿不愿意未来在这里做诉讼。
围绕这样的组织结构,我们整个薪酬体系的设计或许是各位律师都特别关心的话题。
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们的薪酬体系极其简单,这样一张小表就全部解决。和计点制极其类似,我们是权益合伙人采取计点制,薪酬合伙人有一个固定的薪酬范围。其他律师和员工都是按照职级薪资,即基本工资加少量的提升和年底奖金的模式。基本理念就是,一家律师事务所里面,责权利都应该由合伙人来担。我们不应该让每一位普通律师,甚至是入行不久的青年律师,来担这个责权利。
我再来讲讲占领心智。在定位的问题上,占领心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再好的定位,没人知道的话,这个定位不是白做了吗?以天同为例,我们的占领心智从这么几个角度展开。
第一,把我们做过的案例整理出来。到过天同所的人,都看到我们贴着这样一面业绩墙,每一个牌子就是我们的一个胜诉案例。这上面写了案号、委托人,标的这些信息。客户来到我们这里,站在这面墙前,都跟我握手,说蒋律师,希望我们的案子也能上到这个墙上。
第二,我们还会把我们的知识管理成果,以出版等方式展现出来。这都叫做硬功夫。但是这些硬功夫够占领心智,劈开大脑吗?不会的,我相信各位听完我讲的之后,不太会记得天同是做什么业务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你们一定记得,什么事情呢?
告诉大家,我们律师事务所是全中国离天安门最近的律师事务所。
而且再告诉大家,我们是在一个四合院里。
我们的办公场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四合院。然后大家又记住了,在天安门旁边的一个四合院,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诉讼业务。这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地理位置、办公场地可以起到占领心智的作用。
第三个部分,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如何谋求发展。律所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抓住市场变化的趋势,顺势而为。那么,我想问大家,当今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
今年两会上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一段话,“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我们一直就在思考,互联网+法律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可能也是这一两年行业里热议的一个话题。很多人不屑,说互联网怎么可能改变我们法律的行业呢?它能帮我做案子吗?它能去出庭吗?
也有很多人反驳,说你看,微信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淘宝、京东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娱乐,我们的支付方式等等都被互联网改变了。
互联网+法律服务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其实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也在实践。今天就发展这个话题,在“互联网+”这个点上,也简短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我想把它分为这么三个大的方面来跟大家分享。就是互联网+法律人,互联网技术+法律,互联网+法律大数据。从这三个大的方面看,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或者已经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我们先来看互联网+法律人。
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法律人一共有多少?这些数字加起来至少是100万。
在2014年1月1号,就是去年元旦,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天同诉讼圈”。
我们把它定义为法律行业的一次新媒体实验。
一年做下来,到2014年年底,我们的粉丝数量是这个,10万。
我们在天同诉讼圈上的原创文章被转发的数量是这个,100万。
我们文章阅读数量的统计是这个,1000万。
我们这个10万的粉丝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我给大家看个图,这是10万大军。在一年时间里,这么多的人都在我们的天同诉讼圈上进行知识分享。
互联网让知识分享变得更加直接高效,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我们做这个,叫《天同参阅》。我们把我们的知识,做成这个活页打孔的纸质刊物,寄送给我们的客户以及同行。每年我们寄300本,坚持做了十年。
今天,全中国有10万以上的律师,在看天同诉讼圈给大家分享的知识。这样的一篇文章发出去,一天时间,超过10万的阅读数量。
而且过去我们的册子,只是一张一张的纸,但是现在我们传到你们手机上的,除了文字,还有视频。
这样的视频传播带给你的情感上的震撼,和你看到那样一本精致的小册子,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互联网传播带来的第一个改变。互联网+法律,可以实现病毒式的知识分享。但我们会发现,就算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的知识分享,它对行业的改变还是有限的。因为它是一个中心,所有人的知识要传递给这个中心,再由这个中心发散给所有人,它的传递效率实际上是有限的,效果也受局限。
所以我们在去年年底,又做了一个新的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工具,叫“无讼阅读”。
这是一个App。大家只要在App Store,或者在安卓的应用市场上下载,就能看到这样一款专业的法律人阅读的工具。
这就是它的一些页面。
每天我们会定期推送你感兴趣的法律专业知识,或者一些能扩大知识面的相关知识。现在全国已经有5万多律师下载这个应用,并且在上面积极地分享。
你看,可以在上面发表评论,可以针对别人的评论再评论。我们相信,它会像微信改变我们的通讯方式一样,改变我们法律人的交流模式。
并且,我们还将不断对它进行版本的升级。今年4月份,我们刚刚发布了它的2.0版本。
它会更加强调不同地域的律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不同专业的律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会越来越淡化天同这个中心的特点,完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阅读工具。
所以我们说,互联网+法律人,它等于垂直的法律人社群。
我们来看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互联网技术+法律。说到互联网技术+法律,可能很多在座的主任都有一个困惑:市面上到底哪一款律所管理的办公软件最好?
但是在我看来,律所要买一套最好的OA管理软件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因为OA系统和ERP系统,它强调的都是两个字:管理。可是律师这个行业,律师们哪那么容易管?
互联网时代更是不一样了。有一些东西从来没有人要求你去用,但是你一直在用,而且还推荐给别人用。什么东西?互联网上的这些应用。像微信,像滴滴打车,有人倡导过大家用吗?没有吧?但是每个人都在自觉地用。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要再去看传统的流程管控系统,因为它完全是一种颠覆。
我认为,应该抓住三个方面,来看互联网对律所管理的推进作用。第一,互联网的效用是协助,而不是管理。
互联网和传统ERP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传统的ERP告诉你,做一个案子,你一定要从这一步开始,每一步你要做什么。但是很多律师说我为什么要按照你给我设定的流程做事情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要的,就是它能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就行了,它能提高我的客户转化率就行了。再有,传统ERP里,每个人都是被迫行为,但在互联网的产品上,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发的。
所以我们说,好的互联网产品,应该能提供这种智能化的模块,帮助每个律师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拿我们的诉讼业务来说,传统的诉讼业务是这样一个流程管理,从受案到结案,中间每一个都是固定的。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品提供给你的案件服务,是这样一个模式:我们会把传统案件的操作模块化,然后在每一个模块上做产品的设计,解决你在每一个模块当中的需求。
第二个,是协同,不是管理。
什么是协同?在传统的ERP系统里,人和系统的关系是这样一个直线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一个关系。每一个人相对于工具来说,都只是一个节点,而不是一套流程。
比如说在案件流程管理上,使用这样的工具,客户就可以像查快递一样查看案件进度,与律师之间的沟通也更加便捷。
那么第三个,它是协作,不是管理。
在互联网化的工具上的协作是什么?不妨举个例子。
我们现有的法律检索产品够好用吗?
你在现有的法律检索的搜索框里输入这个关键问题:因存款关系产生的取款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它会告诉你,“无法检索到您需要的结果。”
你在搜索框里输入“债权、诉讼时效”。
它会塞给你124篇含有“债权”和“诉讼时效”的裁判文书。但究竟哪个是你真正想要的?
还有比这更差的体验吗?
更关键的是,当你好不容易找到想要的案例,它告诉你,还需要付费才能看。
还有比这更、更差的体验吗?
我们看到,现有的检索工具缺点重重。第一,你查到的案例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第二,没有办法对每个案件做标定。但其实,如果我通过一段关键词检索到了这个案例,只要把这个标定词设到案例上,下一次再有人以这个方式检索的时候,是不是就很容易查到了?还有,没有办法交流评论。同一个所的律师,我今天检索了这个案例,明天他又检索相同的,重复劳动特别多。
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的检索工具缺少互联网的元素,它缺少大规模协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知识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代的案例检索工具其实呼之欲出。
4月月底,我们向中国的法律界发布了“无讼案例”,这正是一个互联网化的全新案例检索工具。我们希望从一点点做起,改善所有做案子的律师们的检索体验,让每个人能够从繁重的案例和法规检索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最后一个,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它会是什么?
互联网+法律大数据能解决我们行业中的三个关键性难题。第一个,就是解决客户的痛点。在诉讼业务中,客户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他想知道我这个案子到底能赢,还是不能赢。他拿案子咨询律师,第一个问题一定是说,这个案子我能赢吗?
我们过去怎么解决的?我说叫经验时代。
这几年,我在全国跟大家分享的时候,都在讲我们这个案件难度的评估体系。我们通过这些参数算出案件的难度评估值,并且以此作为制定律师费标准的依据。但是大家都问,蒋律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个数值怎么确定的?我只能说,靠经验。那就是经验时代的产物。
但是现在已经是数据时代。
我们看到,去年一年,全国的裁判文书公开的数量是629万多份。每一份裁判文书至少包含几十、上百个数据要素。单就一份裁判文书而言,我们看不出规律。但是,当对这些裁判文书做专业性的解构和语意分析之后,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将有可能判定一个案件可能的轨迹方向。它将大大地便利于对案件能否胜诉的判断,成为我们跟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第二个,它能够解决律师的痛点。律师的痛点是什么?
就是在诉讼案件中怎么收费。当你给出一个收费标准后,他一定会问你,这是你们行业的标准吗?别人家会收多少?过去我们谁都不知道别人家收多少,但是当所有律师都把代理案件的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通过分析和抓取,我们就能够看到某一类案件在某一个地区的收费平均标准。在此基础上,客户可以得到广泛的收费参考。
律师在工作中的痛点,单个行为难以解决,但是一旦把它变为互联网化的群体行为,它就能成为可以被解决的痛点。
第三个就是行业的痛点。
行业最大的痛点在哪里?在于律师服务质量无法被评价。律师的评价体系不能靠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解决,而只能靠市场化的行为。可是我们常说这个市场鱼龙混杂,当事人又不是专业人士,他怎么可能准确地评价某一个律师的专业能力呢?
怎么做?大数据能帮忙。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在说话,在做事,在做案子。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在网上,还是在手机端,其实都是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能够被采集,被分析,就可以成为行业评价的依据,从而构成对资源的重新整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实际上最终会成为法律服务中重要的生产资料。
这三个方面,将成为一家律师事务所往后真正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尝试走了两三年了,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去年我们已经开始在做知识分享,今年我们会在工具,乃至更多的改变上,为行业,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我们看到互联网跟衣食住行结合,已经改变了传统行业。
有人说其实未来十年,就不再会有互联网公司了。
因为所有公司都会成为互联网公司。我们也可以大胆预测:未来,律师事务所将不再是传统的律师事务所,或者传统的律师事务所将不再会具有那么强大的竞争力。
让我们站在风口上,像克强总理说的那样,顺势而为,从我们自己所处的法律行业开始做起,改变这个传统行业!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号,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添加我为您的微信好友,与我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
责编/邹一娇
实习编辑/陈若曦
为无讼供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