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夜聊会特刊征稿文章。点击此处可进入征稿帖~欢迎分享你的经历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
2016年已随风远去,人生中再不会经历由这4个数字组成的年份。英国脱欧、里约奥运、川普当选…这并不是安静的一年,但这些国内外大事,与你我又相干几何?真正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些亲历并产生直接影响的事,借夜聊会这个平台,尝试用文字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多多指正。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内容比较适合那些初入律界的前法官或有转行之心的在职法官,已过该阶段的“前法官律师”或对此无兴趣的朋友可果断略过。
媒体常将国家的五年计划的首年称为“开局”之年,2016年与我而言也是这样一个年份。上交陪伴自己数年的公务证、法袍及徽章后,我正式离开工作六年的法院。法院是我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在法院挥洒人生中最美好的六年并得以成长,对老东家,我心中充满感恩之情(绝非套话)。
纵然讲不出再见,我依然坚实迈出了离职这一步。每个离职法官都各有缘由,与我而言是各种因素交汇的结果(家庭、心愿等等)。法官离职已不是新闻,有再考公务员的,去当法务的,主流去向仍是进入律师行业。但虽名为法律共同体,但实则“隔行如隔山”,二者工作风格、方式、内容有天壤之别。法官出道律师,坚持下来出头的大有人在,但扛不住出局的人亦有,对于那些还在体制内观望的法官而言,迈出这一步还是慎重为好,一定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需要一点勇气(我交流过的离职法官在谈到离职时无一不用了“下了决心”、“狠心”类似字眼,当然,这是针对离职当律师而言,继续考碗不再此列)。
如正式离职,那已无退路,即将驶入“深水区”,你能做的就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法官当律师,自有其优势,但如何顺利实现转变,从法官成为一名“好律师”,值得每一名前法官好好思考,要知道,前方绝非鲜花满地、平荡坦途。去年离职至今,结合实际、观察及和朋友的交流,我给自己定了十五字的方针:转心态、换思路、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需要指出的是,这“十五字经”的后三句源自万通地产的冯仑先生,非我首发原创,因与我实际契合,心有戚戚,觉得很有指导作用,遂借用。下文对这五个三字句逐句拆解。
转心态。
唯一带领中国冲出亚洲的米卢说过一句广为传诵的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对于初入律界的前法官们而言再贴切不过。对于那些从法官离职的年轻骨干而言,在高校、法院都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培训,甚至可以这么说,律界那些你未曾触及、掌握的领域,只要你愿意,你一定能掌握(就是这么自信),但在这之前,最先、最重要的是转换心态。这决定着你是否能以一个正常的态度进入律师这个熟悉(几乎天天接触)又陌生(从未经历)的领域。我接触过的一位离职庭长用了“三个想不到”来概括其经历:一是没想到这么忙、二是没想到自己能挣这些钱、三是没想到自己要像现在这样四处求人。看到了吧小伙伴们,所以做好准备吧。
转心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包括但不限于:习惯去立案庭等叫号并坐在窗口外和立案法官“谈笑风生”;习惯坐在原、被告位置和法官恭敬地谈话而不是坐在法庭中间询问双方;习惯打N个电话以求能联系上执行员而不是做在办公室约谈当事人;习惯被称呼为“X律师”而不是“X法官/庭长”(很客观的说,对那些曾是中层领导的法官而言这种称呼一开始肯定有很大的不习惯);习惯去拜访当事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有人车接车送,习惯……要习惯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去实现这个转变?可以说,每人情况各有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这一步很关键。如果你开始觉得不适应,没关系,别浮躁,指不定过程中你哪天就开窍适应了(这个转变有可能你自己都不指导),于我而言,我从进入律所第一天就告诉自己:就当自己昨天刚出校门,过往一切归零,以“超级菜鸟”的心态开始。
换思路。
换思路的具体表现有二:
一是看问题的思路。过往我们是以中立思路的看待问题,办案过程中听取各方意见,可谓“兼听则明”;现在,我们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尽所能的倒向客户一边,最大限度的维护其权益(客户有理没理不在讨论之列),中立态度看问题,是我们要保持的(有助预判案件走向);客户角度看问题并解决问题,所我们要学习的。
二是工作方式上的转变,很多法官的习惯是领导分配案件后,有从容不迫的时间去准备开庭(即使是临阵磨枪,法庭上的位置乃至地理位置也有助法官能比律师更从容),但律师不同,身为提供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服务机构人员,律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客户(否则很有可能无法拿下这个客户或者失去这个客户),无论面对客户、法庭,你是没有理由支支吾吾的。从事执行工作时,我何曾想到过有一天面对客户,被要求合同条款中必须列明“必须在XX日内执行完毕,否则……”,所以,小伙伴们,转完心态后,加速“提速换档”,思路跟上,能帮助你更好的适应新节奏,在北京,这种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节奏,打个比方说犹如英超,攻防转换极快并且要求传球(响应)到位。
学先进。
无论法官中还是律师,专业化都是一个大趋势。在一线城市,有些领域已非常细化,万金油依然有市场,但无论从个人兴趣发展、提升执业境界来看,专业化都是更有价值的一条路径。这与去医院看病,找专业资深大夫是同一个道理。无论你是否已经在法院确定专业方向,我个人觉得进入律界后,寻找并确定专业方向并坚定的走下去“想必是极好的”,同时,效仿、学习某一领域的大咖并不断消化、吸收、提升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对自身发展而言可以视为一条“捷径”。这条“捷径”也并不轻松,但从长远来看,如同持有一只“优质潜力股”,红利会愈发显现。
傍大款。
这个叫法有点俗,但正所谓:话糙理不糙。正是基于这个理念的指导,我选择了炜衡律师事务所这个平台。一个人的发展,努力是最重要的,同时,平台也很重要,道理大家都懂。选择一家大所,我看重的是居其平台所具备的视野、大所的综合实力、内部管控的规范等等。当然,我绝对不是在否定专业所、精品所。这里的大款,可理解为“适合你的平台”,好比当年红极一时的F4,总有一款适合你,无论外资所、全国所、本地所、专业精品所,与你价值观契合、你呆着舒服并能有所发展的,那就是你的“大款”。
走正道。
无论从事法官或者律师,我们都无可回避的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或者黑暗面,会看到一些所谓的“有关系”的律师的“八面玲珑、潇洒多金”。过程中,你是否会“心驰神往”乃至“走火入魔”?我不知道。我把走正道拆解成二点:
一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律师的和法官一样,都是为了人世间公正而存在,从事这个职业是为了让世界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一点点。无论我们在律师行业走到哪个阶段,都别忘了初心,法律与良心是我们永不可逾越的底线,一旦触碰雷区,收脚已晚,想挣扎肯定无法自拔。兴许你的起步没有一些人那样大红大紫,没关系,律师是个长线行业,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当靠谱成为你的品牌后,你还愁赚不到钱?
二是“说软话,做硬事”。说软话更多的针对律师个人生活,尤其是男律师,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谈判中的斗智斗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庭有一个更高质量的生活,千万不要把工作状态中的咄咄逼人带入到与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相处中,工作让客户满意,自由时间能对同事、朋友、家人温和以待,我想这才是一名成功律师应有的状态。做硬事是指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律师做事必须经得起考验(律师是对职业道德、私德都要求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具体到工作中,律师的办案数量和法官无法相提并论,有什么理由不办成铁案?当面临各种可能的检查甚至刁难,只要案件的每一步都能在法律上站住脚,何惧之有?是谓“做硬事”。
絮絮叨叨说了这些,无非就是给想转行的法官朋友还有那些和我一样转行不久的前法官一个参考,不妥指出,多多指正。有律界的大咖打比方说法官是圈养的,律师是野生的。
律师的状态,确如这个比方,活儿要自己找,费心干活不一定有吃的,不费心干活肯定没吃的,能在这个行业坚持并放出光彩,殊为不易,背后各有酸甜苦辣。离职并无对错之分,日后发展却有高下之别,体制内外并不重要,努力都是唯一出路。最后,与大家分享两句话: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毫无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与有缘看到此文的诸位共勉。
编排/李玉莹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