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柏伊
来源/微信公众号 律新社(lvxinnews)
如何判断一名律师好不好?
从判决文书看胜负比例?
从代理金额看咖位大小?
从办公场所看律所级别?
NO~NO~NO,今后,这个最让行业纠结的课题可能会有一个新参照系数:那就是法院会根据律师诉讼的流程给出相关评价分数。
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从去年1月正式上线以来,深受律师们欢迎。截止2015年12月31日,上海1411家律师事务所中,已有1289家使用该平台,占总数的91%。平台为律师提供了各类服务48万次,日均1300余次。
此次开通的律师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网上评价功能,法官与律师在平台上进行双向评价,实现相互监督。
诉讼过程全面留痕,为法院启动律师评价系统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今后,参与诉讼的律师或许将纳入法院的评价系统,记录优良的律师可以享受到法院更多资源的开放共享,如给法官专设的知识库,而记录糟糕的律师,则会被限制使用某些服务。”上海高院信息处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法院信息化升级数据为王
“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概念,去年在最高法院的各种会议上被频频提到。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上海法院就已着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继2014年1月开通全国法院首个综合性、一站式的12368诉讼服务平台之后,去年一月,上海高院又依托互联网开通了具有网上立案、网上查询、网上缴费、开庭排期自动避让等20多项功能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备受各界好评。
备受瞩目的法院信息化升级,意味着与诉讼有关的工作方式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诉讼的重要参与方,律师无疑受到这波信息化浪潮的最大影响。
据了解,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12368共提供了联系法官、诉讼咨询等人工服务21.6万件,案件查询、涉案短信等自助服务88.7万次。而律师服务平台则为1289家律所的律师提供了各类服务48万次,日均1300余次。
这并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
法院信息化的功能就体现在通过对数据的记录、使用、连接、分享上,从而促进法官审执更加高效、法院管理更加科学、公众获取法律服务更加便捷。
诉讼沟通全程留痕
进入上海高院官网,点击导航栏最右侧的“诉讼服务”板块即看到“律师服务平台”,在这个页面上,凡是在上海注册并获取“律师一卡通”的律师,输入相关帐号、密码后即可登录。
如今,上海18000多名律师均可享受到律师服务平台的快捷服务,外省市的律师在经过身份认证后也逐步开始使用律师平台提供的各类诉讼服务。
此次开通的律师服务平台不仅可以让律师通过平台及时联系法官、提交留言,还可以反映在案件中发现的法律适用不统一的问题。同时,平台专门设置了网上评价功能,法官与律师在平台上进行双向评价,实现相互监督。这项功能的本意是了解律师的案件办理情况。
至于法院如何看待律师?
“诉讼沟通过程全程留痕。运用现有数据,对律师的评价,目前正逐步展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从开庭到结案,从立案阅卷到查询保全,所有流程都在平台上流转,并实时可视、行为留痕,律师法官互相支持,互相监督。
例如,12368去年全年的5万多次来电中,有25%左右为律师来电,而来电量最大的前50个号码,几乎全是律师。打进12368的热线,联系了什么内容,沟通出什么结果,全都记录在案。
再如,考虑到上海目前有40%左右的案件有律师参与代理或辩护,律师服务平台设置了“关联案件自动推送功能”,即平台自动将涉案当事人在上海法院涉及的关联案件推送一张清单给登录律师,这一功能将有助于律师识别个别恶意诉讼的情况。而同时,这张清单也记录了案件代理律师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建立起法院的征信系统。
对于法院来说,占有大量数据的目的,不仅能够完整记录法律适用过程中司法理念与社会认知的演变过程,也为后期立法与司法提供更精确的借鉴帮助。
而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对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公众提供司法指引。例如,对于那些在诉讼沟通的过程中记录良好的律师,法院将向其开放更多的资源,反之则受限。
“我们法院花了多年的心血,建成了一个知识库,存储了近亿条信息。”曹红星说,很多律师对这个知识库都非常渴望,法院也正在考虑,今后会将知识库共享给记录优秀的律师。
实习编辑/张雨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