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有礼获奖名单公布 | 最高法院法官何帆签名印章版新书《大法官说了算》:带你看到不一样的美国最高法院
无讼   2016-09-28
截至目前无讼有礼已经为大家送出了各类图书,其中包括实务类、职业类、学术类、法治评论类……还在各位好朋友的倾情奉献下,与大家分享了多篇精编版实务干货。我们期望借助这个栏目,与大家一起分享好物,精进学识,相互交流。如果你有想要的书籍目录,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说不定下一期你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哦~

 

本期「无讼有礼」送书:签名印章版何帆法官新书《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获奖名单公布:

 

司培俊 139xxxx8312
郭松阳 186xxxx9985
陈铭 137xxxx0487
金思佳 159xxxx6791
翁富雨 186xxxx9611
王星戈 158xxxx3098
王国相 189xxxx0880
马青山 138xxxx1073
朱小宇 139xxxx3116
司红伟 177xxxx6675
屈周燕 188xxxx0802
郭亮云 134xxxx4153
赵吉 156xxxx3377
王秋 139xxxx6913
卢平平 139xxxx0503
武祎 156xxxx2927
赵阅龙 132xxxx7753
盖曼 135xxxx8666
王伟天 135xxxx0892
李坤 136xxxx8729

 

恭喜以上获奖的20朋友,无讼阅读将在一周内将书籍及纪念笔记本陆续寄出。

 

 

截至目前,无讼有礼已为近600人送出了各类法律书籍,由于每期活动获奖名额有限,无法惠及所有读者朋友,因此,我们希望向所有获奖的朋友征集“读书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将书籍精华与更多人分享。

 

征稿规则:

 

1.将读书感受,无论是书评、读后感,还是读书笔记,投至无讼阅读投稿邮箱:tougao@wusongtech.com(邮件主题,请注明“书评”);

 

2.所有文章,一经采纳,该读者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申领图书机会(小编会主动与您联系);

 

3.获得免费申领权的朋友,可在之后任意一期「无讼有礼」活动发布后,发送申领意愿,并注明书籍名称至投稿邮箱,小编将优先选择您为中奖者

 

4.获奖名单公布时,将特别注明由于享受申领权取得中奖资格的朋友,供大家监督。

 

如有问题,也可通过邮箱与小编联络。

 



修订三分之二篇幅,增加 13 个判例故事,新增 20 万余字,《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强势回归。

 

本书自 2010 年初版以来,市场已脱销多年。本次增订本全面修订,结合斯卡利亚大法官逝世等时事进展和最新判例,补充了新内容、新背景,确保与当下不脱节,并删除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文字,新增了 2 篇介绍法官选任制度的文章,增加了近年撰写的 13 个判例故事,并将占原书三分之一篇幅的大法官列传、联邦司法系统历年报告删除,替换为近年为一些法政译著撰写的序言,以及何帆本人对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的访谈内容。

 

这些序言和访谈侧重提供知识增量,内容经得起时间检验。原书 31.5 万字,经过增订后共 37.8 万字,考虑到删减、替换的部分,约有 20 万余字是新增内容,基本上是一本新书了。

 

如果你想了解: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逝世后,奥巴马总统该如何提名补缺?在同性恋婚姻案、医保案中力挽狂澜的最高法院,未来将更加开放还是趋于保守?在这个被「互联网+」串接的时代,大法官是否会援引「维基百科」词条定案?社交媒体上的汹涌民意会不会影响他们判断?他们怎么看待《傲骨贤妻》这样的律政剧?案牍劳形之余,大法官为什么热衷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在模拟庭审中裁断莎剧公案?这位与美国大法官谈笑风生的何帆法官将为你一一道来,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美国最高法院。

 

麦读主编曾健说:如果你只打算读一本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书,我的推荐就是何帆法官这本《大法官说了算》,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与新知、严肃分析与八卦趣闻,融汇一通,有趣有料有态度,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大理石神殿上的九长老。

 

本次赠书由无讼阅读倾情送出,希望获得这本书的朋友,可按照参与方式提示,填写表单报名,我们将在按照报名要求参与活动的朋友中,抽取20朋友,送出这本书!

 

特殊福利!!

 

福利一:本次赠书为作者何帆法官签名印章版

 

 

福利二:独家附赠无讼阅读独家定制笔记本一本

 

八月初,无讼阅读迎来了它用户数突破300000的大日子,我们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深表感恩。

 

30万法律人的支持,构成了现在的无讼阅读。法治道路上,愿我们共同追风逐浪、勇敢生长。
 
本次纪念本仅限量200本,且只在无讼有礼送出哦~

 

 

 

 

参与方式

 

Step 1 将本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并|截|图

 

Step 2 打开本文,点击这里填写表单(一定要先截图哦,表格中需要提交哒)

 

Step 3 小编将从按要求报名者中抽取20位获奖朋友~ 

 

截止时间

 

表单将于9月28日(周三)9:00关闭,并于当天公布20获奖名单!

 

名单公布后,无讼阅读将在一周内为您寄出此书。

 

以下是本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增订本


作者: 何帆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 2016-09


定价: 69.00 元


装帧: 硬壳锁线精装


页数: 正文 540 页


字数: 37.8 万字


正文用纸: 80 克纯质纸


插图: 彩色插图 11 张,黑白插图 7 张


ISBN: 9787509378045



作者简介

 

何帆,湖北襄阳人,1978 年生,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法官。4 年警察生涯,后投身刑事审判,现主要从事司法改革规划工作。有专业著作若干,业余译介域外法政作品,代表译作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等。

 

目录


序言 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


壹 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


-大法官凭什么终身任职?


-别了,斯卡利亚大法官


-大法官如何产生?


-选大法官,还是选政治家?


-选法官,等于买法官?


-民选法官应如何回避?——卡珀顿诉马西煤炭公司案,2009年


-律政偶像与法律文化传播


贰 大理石神殿内的秘密生活


-你辩你的,我判我的?


-法官助理,还是助理法官?


-法官为什么疏远法学期刊?


-大法官是合格的历史学家吗?


-「发挥余热」的退休大法官


-说出你的秘密


叁 E时代的法院


-判决书脚注与「维基百科」


-当摄像机与言论自由一起退出法庭


-大法官们,请看镜头


-拍你就是监督你——西蒙·格里克诉约翰·坎尼夫案,2011年


肆 穿上法袍你就不自由了


-大法官该如何回避?


-法官与被告的双输: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律师说得,法官说不得——布罗德曼诉司法惩戒委员会案,1998年


-凭什么限制法官候选人的言论自由?——明尼苏达州共和党诉怀特案,2002年


伍 请容我畅所欲言


-淫秽作品与言论自由


-公共图书馆电脑须装过滤软件吗?——美国诉美国图书馆协会案,2003年


-法律保护不雅言论吗?——联邦通讯委员会诉福克斯电视台案,2009年


-当判决书遭遇不雅字眼


-国旗烧得,十字架烧不得——弗吉尼亚州诉布莱克案,2003年


-常识冲突怎么影响民主走向?——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2010年


-「狗咬狗」视频为什么受宪法保护?——美国诉斯蒂文斯案,2011年


-电子游戏、格林童话和言论自由——「布朗诉娱乐业商会案」,2011年


陆 毒树怎能结出好果


-让子弹在身体里飞一会儿——温斯顿诉李案,1985年


-看不见的「搜查」为何违宪?——基洛诉美国案,2001年


-毒品藏进学生内衣怎么办?——萨福德统一学区诉瑞汀案,2009年


-「非法证据」一定得排除吗?——赫林诉美国案,2009年


-谁有权碰你的短信?——安大略市诉库昂案,2010年


柒 律师不来,啥也不说


-警察聊天何以变成「讯问」?——罗德岛州诉英宁斯案,1980年


-你是否有权保持沉默?——查韦斯诉马丁内斯案,2003年


-换个时间,再问一次——马里兰州诉沙特泽案,2010年


-嘘,请认真听我宣读你的权利——佛罗里达州诉鲍威尔案,2010年


-假如你的律师欺骗了你——帕蒂利亚诉肯塔基州案,2010年


-律师当庭打瞌睡怎么办?——斯特里克兰诉华盛顿案,1986年


捌 没有对质,如何反驳


-「请看着我的眼睛指控我」——克劳福德诉华盛顿州案,2004年


-遗言能否作为呈堂证供?——密歇根州诉布赖恩特案,2011年


-为何令法庭科学家疲于奔命?——梅伦德斯-迪亚兹诉马萨诸塞州案,2009年


-法庭科学家 Vs 对质条款——布里斯科诉弗吉尼亚州案,2010年


-大胆办案,给你特权——范·德·坎普诉戈尔茨坦案,2009年


-「死囚」与检察官的对决——康尼克诉汤普森案,2011年


-谁来关注性犯罪者的人权?——美国诉康斯托克案,2010年


玖 生死岂能两由之


-死神的闸门再次打开了——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1976年


-智商决定命运?——阿特金斯诉弗吉尼亚州案,2002年


-弱智死囚的「双重危险」——博比诉比斯案,2009年


-「请温柔地杀死我」——巴泽诉里斯案,2008年


-死刑民意该如何判断?——肯尼迪诉路易斯安那州案,2008年


-法律怎能限制公民「洗冤」?


-用DNA 「洗冤」 是宪法权利吗?——地区检察署诉奥斯本案,2009年


-谁有权剥夺孩子们的未来?——格雷厄姆诉佛罗里达州案,2010年


拾 斑斓书影前后的碎碎念


-法律的傲慢与文学的偏见——《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译者序,2009年 /


-与伟大的心灵相遇——「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主编的话,2011年


-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译者序,2011年


-批评的限度就是民主的尺度——《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译者序, 2011年


-法官、民主与实用主义——《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译者序,2012年


-这个职业很神圣,也很艰难——访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2012年


-探寻守护公正者的内心世界——《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译者序,2013年


-传播通识,呈现复杂——《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译者序,2013年


-司法群星璀璨时——《五位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杂忆》译者序,2014年


-打开一扇窗——《到法学院学什么:美国法入门读本》译者序,2014年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美国著名法官讲演录》译者序,2015年


-问学者的好奇心——《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推介序,2014年


后记 匆匆与生活讲和,岂非负了少年

 

后记

匆匆与生活讲和,岂非负了少年

 

文/何 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本文为《大法官说了算》后记


写下这段文字时,距初涉译事正好十年。十年时光,译书11本,著书4本。这其中,有法官传记、判例故事,也有专业著述和通识读本,但主题始终与司法相关。而《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则是唯一一部原创的非学术作品。


创作本书,更多是翻译余兴使然。据读者反映,我翻译作品的一大特点,是译者注释较翔实,对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和轶闻趣事都有交代。说白了,就是够八卦。之所以增补这类“八卦”,是因为它们大都在翻译过程中让我“卡壳”过,属于本人的知识“盲点”范畴。


那些通过检索史料、核对背景、查阅文献才弄明白的事,自觉有必要以注释形式与读者分享。不过,译注能够承载的篇幅毕竟有限,过多就有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将某些有趣有料的知识点扩展为文,间或在报刊发表。


上述好奇心延伸下来,就演变为那些与法官选任、莎剧考证、律政偶像、司法伦理、文档解密、判决脚注相关的文字。它们回答的,也是我初涉译事时的疑问:大法官是怎么产生的?美国法官全是终身任职吗?为什么许多州宁愿定期“选”法官,也不愿让他们稳坐审判席?大法官判案时,会受民意和专家意见影响吗?法官助理如何“辅佐”法官判案?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判词,是否真由助理“捉刀”?


除了新知,还有判例。按理说,研读判例是管窥域外司法、洞悉法官个性的最佳路径,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姑且不算协同意见书、异议意见书)动辄上万字,阅读既是智识挑战,也是体力重负。


记得台湾大学王兆鹏教授撰文提到过一则轶事。1992年,王先生尚在芝加哥大学准备期末考试,意外发现几名日本同学正手捧日文书翻读。他暗自纳闷,大考将近,大家都忙着啃英文判例,这些人怎么还有心情读日文书?后来向相熟的日本同学打听,才知道美国法院重要判例早已被日本学者同步翻译为日文,分门别类,结集出版。因此,日本学生只用读母语,就能轻松应付美国法学院的考试。


其实,在海外判例编译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也不输日本。本世纪初,台湾“司法院”就组织专人,定期翻译美国、德国、日本最高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的最新判例。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判决选译》已出版至第七辑,几乎涵盖了近半个世纪所有重要判例。“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也从1995年起,以3年为一个周期,连续出版多辑 《美国最高法院重要判决之研究》,对重要判例逐一进行学理阐释。


我曾问一位台湾地区法官,你们编译这些判例,价值何在?因为对外国判例感兴趣的人,会从网上下载原文阅读,而没兴趣的人,即使你翻译得再通达流畅,也不会多看一眼。


这位老兄笑言,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判决有兴趣却没时间阅读原文。如果这些判例对一个法官处理案件,一个学者建构理论,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有所启发,就是翻译价值的最好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引介,甲国法官可以见证乙国法官对相似问题的推理演绎,洞悉乙国法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长此以往,对甲国法治亦是一种促动与推进。


我非常赞同这位台湾同行的话。的确,人类之间的纠纷皆有共性,外国法院的判例,回应的未必就是我们陌生的问题,也未必对我们的法治建设没有意义。相反,在缺乏洞察与了解的基础上,就急于给一国司法贴上某种主义或某个阶级的标签,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引介新知的同时,我也将判例故事作为写作重点,并将着力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写作方式上,尽量以化繁为简的风格呈现。作为业余研究者,我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去翻译判决全文,只能以故事方式交代案件背景、来龙去脉、主要争点和判决影响。写作流程通常是:用3个小时精读判决,1个小时浏览审判背景和相关判例,2个小时阅读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 《纽约客》 等报刊与专业博客(主要是SCOTUSblog)上的解读文章,之后再用2个小时写作。换言之,自己扮演的是一个“替读者”角色:通过“替”大家阅读最新判例,择出若干有代表性者,以随笔形式引介。这么做的好处是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方便传播,但在呈现案件的复杂、多元性上,难免有所不足。


第二,判例题材上,追求与中国当下现实对应。本书虽是“美国司法观察笔记”,但也体现了一名中国法官的现实关切。对美国人来说“一言不合,马上翻脸”的案件,如限制堕胎、政教关系、枪支政策、同性恋婚姻、种族平权措施等,中国读者未必关心,与我国国情也有距离,所以未作充分展开。本书收录的判例,侧重司法伦理、法官选任、庭审直播、网络言论、死刑裁判中的民意因素、连续讯问嫌犯的时间间隔、错案纠正的法律机制、法医出庭的必要性、被告与控方证人的对质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等题材,其中缘由,不言自明。


第三,时间节点上,主要选取近十年的判例。一段时间以来,身边师长和朋友津津乐道的,多是联邦最高法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里程碑式判例,如“布朗案”“罗伊案”“米兰达案”和“沙利文案”等,而最近数十年内的重要案件,则少有人提及。国内许多介绍美国最高法院的书籍,谈到2000年的“布什诉戈尔案”就戛然而止,仿佛大法官们近十年根本没审过什么案子。尽管“医保案” “同性恋婚姻案” 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热点,但大家总体上并不关心最高法院判过什么案子,以及这些判决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我在研读判例时,多少会考虑到时效性,尽可能拣选2000年之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件,方便读者对照历史与当下。


《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初版2010年面世后,取得一定反响,成为许多法学院学生、律政剧粉丝了解美国司法的基础读物。最近两年,许多读者反映书已脱销,希望适时重版。考虑到随着法政常识的普及,广大读者对美国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已有足够认知,遂放弃偷懒心态,对全书进行了大篇幅增订:


第一,全面修订。结合斯卡利亚大法官逝世等时事进展和最新判例,补充了新内容、新背景,确保与当下不脱节,并删除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文字。第二,增补新文。补充了2篇介绍法官选任制度的文章,增加了近年撰写的13个判例故事。第三,调整体例。将占原书三分之一篇幅的大法官列传、联邦司法系统历年报告删除,替换为近年为一些法政译著撰写的序言,以及我本人对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的访谈内容。这些序言和访谈侧重提供知识增量,内容应当经得起时间检验。


原书31.5万字,经过增订后共37.8字,考虑到删减、替换的部分,约有20万余字是新增内容,虽然书名未变,但基本上算是一本新书了。


在原书基础上,我和编辑曾健先生还在装帧上下了很多功夫。如前所述,《法官匆匆去开庭》印在了本书扉页上。

 

点击此处即可购买此书

 

 
 
持续关注无讼有礼,更多好礼与你分享~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