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天同的人,都见过我们那面业绩墙。整整一面墙上,贴满了像“勋章”一样的盾形业绩牌,每个业绩牌上都各记录着一个我们在最高法院的胜诉案例的案号、案由、客户和标的额。

 

我常说,每一份裁判,都是诉讼律师的勋章。要证明诉讼律师的专业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成功案例说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

 

每当客户来访,每当他们站在这面墙前,往往都会说同样一句话:“蒋律师,希望我们的案子以后也能贴到你们这面墙上。”正是这样的案例展示方法,帮助我们树立起专业形象,建立起客户对我们的信任。

 

一直以来,我都很希望把这一做法搬到互联网上,做一个互联网产品,让全中国的每一位诉讼律师都可以像这样方便有效地用真实案例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件事在过去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今天,随着无讼案例在案例大数据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突破,我们终于可以尝试这件事情了:那就是“无讼名片”,一款致力于“用案例数据打造律师专业影响力”的法律互联网新产品。

 

依托于无讼案例大数据,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无讼名片”主要实现了这样几个功能:

 

首先,将目前公开的裁判文书与案件的代理律师关联起来。每一位诉讼律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专属的名片主页。就像我们的那面业绩墙一样,这里展示着每一位律师在曾经代理的一个个案件中取得的判决成果。

 

其次,把每一位律师代理过的案件分别按照业务领域和受理法院进行归类。每一位律师在哪一个领域里代理的案件数最多,拥有的执业经验最长,最经常去哪一家法院都一目了然。

 

再次,律师们还可以自己补充上传以前未曾上网的案例、教育经历信息、工作经历信息和个人职业照片,让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形象更丰富、更生动、更立体。

 

有了这些数据,每一位律师的形象都跃然“网”上,形成一幅清晰的“画像”。即使是此前丝毫不认识的陌生人,都能通过这样一幅数据“画像”,知晓律师的擅长领域和执业经历。

 

这或许将真正改变展现律师专业能力的传统方式。我们不再依靠泛泛的自我描述,也不必依赖于同行的口碑和推荐,案例大数据的客观 “画像”自会提供有力佐证。

 

这样的改变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前一阵子,我在深圳、成都等地与青年律师交流时,曾向他们透露有关“无讼名片”的一些设计思路。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依照‘无讼名片’的思路,我们以后做案子真得注意了。”

 

我们得尽量在同一领域多做案子了。集中度决定了说服力,如果把精力分散在若干个领域里,我们在每个领域里都不会有太多案例,在每个领域都难以说明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们也不一定什么案子都接了。在接案子时,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多向客户披露信息,这样才能拥有更多让客户满意的案例。”

 

我们在撰写代理意见时也应该更用心了。客户会从我们的过往案例中看出代理的成果,我们应该争取让自己的代理意见更多地为法院所采纳,创造更好的业绩。”

 

而当我以同样的思路与更年长一些的律师交流时,他们都非常敏感,说这有可能改变行业的评价机制,从而从市场角度倒逼律师行业的专业化进程。

 

不同于此前的综合能力主观评价,“无讼名片”将律师的过往案例按领域分类,客观展现律师在各个领域内的经验长短,积累多少。未来,客户在“无讼名片”上找律师时,也会按照执业领域搜寻,致力于该领域的律师自然会获得更多机会。这样的市场选择压力或将促使律师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互联网也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为破除律师专业化的现实障碍带来可能。在这之前,受限于当地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的滞后,专业化的律师很可能面临“吃不饱”的窘境。但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无边界的平台上,专业化的律师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可能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

 

上周,我在泉州与公司法务们交流时,也提到了这个产品。他们同样非常敏感,说之后会非常有兴趣通过“无讼名片”来找律师

 

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律师们过往的执业经历。尤其是,当他们需要在不了解的领域,不熟悉的地区寻找律师时,不用再四处找人打听或者忐忑地凭感觉行事,“无讼名片”将为他们选择律师提供客观可信的参考。

 

通过这些交流,我发现,虽然“无讼名片”只是发端于“帮助每一位律师用真实案件证明自己”的小小初心,却有可能改变我们整个法律生态圈的游戏规则。

 

曾经,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强的律师缺乏适当的渠道被市场认知,专业能力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一些与法律人专业精神相悖的不良风气潜滋暗长。

 

“无讼名片”则试图“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试图用案例数据呈现律师的执业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让客户的需求与律师的能力更好地对接。同时,这也将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规则,促使所有律师专注于诉讼,专注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心无旁骛地学习与进步。

 

而在未来,“无讼名片”甚至还可以影响到法官、检察官、法务、学生和学者,将所有法律人都纳入进来。在更加透明的信息、更加完善的规则之下,我们或许可以共同打造出一个更加健康优质的法律生态文明。

 

当然,今天的“无讼名片”还很不完善

 

在认领和使用“无讼名片”的过程中,你或许已经遇到过一些不便;受限于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名片上目前呈现的案例数据或许也未能展现你执业经历的全貌;案例数据这一维度还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呈现出一幅清晰客观的律师“画像”……

 

深知如此,我们因此特别欢迎大家提出改进意见,积极地认领名片,上传此前未上网的裁判文书来补全自己的案例数据。在此,我也恳请律师朋友们对这款初生的互联网产品抱有耐心。

 

请相信,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中趋于完善的。尤其对于一款带有大数据基因的互联网产品而言,它的完善更加依赖于数据本身的不断积累,不断成熟。

 

一方面,案例数据这一单一维度的数据必然是片面的。它难以描画出律师在判决之外的业绩,也难以描画案例尚少的青年律师在案例之外的努力和潜力。未来的“无讼名片”还将在包含社交维度、教育培训维度、知识积累维度等维度在内的多维度数据的引入方面做出努力,更为全面精准地为律师“画像”。

 

另一方面,“无讼名片”所能做的只是呈现数据,用已有数据更好地为每一位诉讼律师“画像”,但决定这幅“图像”能够画成什么样的,仍然是律师自己。一幅更完美的数据“画像”的形成,还有赖于律师自己上传更多信息,并且在未来的执业中不断创造更多精彩业绩,供大数据采集。

 

因此,我真切地期待大家都来支持、认领“无讼名片”,参与到这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数据“画像”中来。希望我们共同来完善“无讼名片”这个产品和它所承载的数据,用案例数据画出一个个生动的律师形象,画出法律生态圈更精彩的未来。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