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学研究方法》:从经验到理论“惊心动魄”的跳跃
马瑞跃 马瑞跃   2017-06-06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最近在做毕业论文写作,阅读了老师同学们都极力推荐的陈瑞华教授的《论法学研究方法》,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现阶段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陈老师首先厘清了两个概念——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法律方法又称为裁判方法,实际上是法制问题、政治问题,而不是法学的问题;法学方法本质上是学术问题,本书倡导的是以学术为中心、以法学研究为归宿的法学方法论体系。

然后陈老师针对现在法学界普遍的存在“政治口授,法学执笔”的对策法学方法,提出了批评意见:第一,研究目的局限。对策法学采取教科书体例式的研究模式,从概念到性质,从历史沿革到发展动向和趋势,从比较法考查中国问题,最后落脚中国立法的建议和对策,这样的研究方法不能提出理论贡献。第二,提出的对策未必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有时甚至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陈老师总结了中国法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基础理论不发达,其标志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概念和理论体系。陈老师进而提出中国法学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1.注重经验,注重问题,强调研究的中国特色,却忽视了对理论问题的概括和归纳。

2.以中国本土问题为中心的法学研究仍然是以对策为中心的研究。

3.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法学研究仍然难以避免某种形式的价值判断。

正因为现在中国法学研究中心存在的诸多不足,陈老师试图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引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经验事实中提出理论,对问题做理论上的解释。

二、法学研究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

概括起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必不可少的过程要素:(1)在经验事实中发现问题;(2)运用现有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解释,在无法作出妥当解释的情况下,提出真正的问题;(3)提出假说,也就是说可以对该问题作出解释的假设命题;(4)对假说进行论证,以证明其可成立性;(5)运用证伪或否证方法,提出若干项足以推翻该项假说的命题,然后对这些命题进行证伪;(6)将那些经过证实和证伪都不能推翻的假说,放在其他不同领域进行验证,以将其上升为一般化的理论命题。

下文是研究过程的各个要素的说明: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如何发现问题?

问题应该是issue,要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需要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要想构成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它必须是一个长时间、普遍发生的疑问。

第二个要素:这个疑问不是一般的疑问,必须是用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也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要素:要对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

这个问题还能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是指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视野,能够创造出一种理论;所谓“小处入手”则是对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操作的,可供分析的论据较多的切入点。

这个问题提出,要有大量的经验事实、数据来检验,也就是从经验中来。法条、案例、判决书、统计数据、改革的举措和效果以及普通民众对司法的看法等都是经验的来源,从经验中归纳出问题。而开题报告就是在论证我们提出的是不是真正的问题,或者究竟是不是足以带来理论创新的大问题。

找到问题后,论文大纲基本就列出来了。陈老师会让学生说出在这一选题所涉及的领域内,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什么。等学生将问题弄清楚了,陈老师会告诉他说大纲出来了。因为所有这些问题经过排列组合,在一个中心论点的组织下,论文的框架就顺理成章了。

(二)找到问题后,运用现有的理论进行解释,发现解释不通?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可以研究的真问题,也就是在理论之外找到“例外”。面对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可以从两个角度发现理论的例外:一是研究这一理论有无违背逻辑之处;二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发现这一理论对实践缺乏解释力的地方。

陈老师认为中国法律制度中无法得到西方理论解释的现象,恰恰是中国学者作出理论创新的契机。因为,我们发现西方的法学理论已经铺天盖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中国经验出发,发现西方理论不具有解释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一个大胆的、能够挑战一般性理论的假设,然后对其加以论证。

(三)提出假设,对该问题作出解释的假设命题

找到真正问题之后,要大胆地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科学研究关键一步,科学理论往往来自于研究者在某时、某地和某种情境下所提出的假说或者猜想,甚至来自于研究者一时偶然的“顿悟”。要想提出富有创见的假设和命题,需要观察的经验和思考的能力,面对同样的素材,顶尖级学者就可以提出出乎意料的假说和命题。另外,提出假设还需要想象力。

研究者在解释同一个问题时还可能提出不止一个假设,这时要有所取舍,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当的假设,以此作为立论验证的对象。

(四)对假说进行论证——证实或者证伪

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论据、论题和论证方式,论题就是上一个步骤中的理论上的假设,是全文需要论证的核心命题。

陈老师反对教科书式的研究,很多论文都习惯于花费过多的篇幅对既有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介绍,而很少进行自己独立的分析,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人的理论贡献视为众所周知的背景而不用在做过多展开。对前人的研究只在两种场合可以提到:一是将其作为批判对象;二是用前人的理论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论证结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没有统一的范式,但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已经发现的理论问题。对一项假设的命题进行证实,可以有很多种不同方法,不论从哪种角度论证,研究者都需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这种论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根据,包括已有的学说、理论和原则;二是经验实证方面的论据,如相关的数据统计、案例、现象、访谈等。因此,论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非常重要。

关于论证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证实和证伪的方法:一是从正面寻找论据加以证实,也就是证明其成立;二是从反面寻找论据检验其能否被驳倒。证实的方法是通过归纳验证,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存在遗漏。因此,本书着重介绍了证伪的论证方法,即证明某种观点不成立,需要运用演绎的方法代替归纳的方法,“通过对理论的演绎结果的否证和反驳对理论本身加以否证和反驳”。很多经典著作和文章,后半部分往往是驳斥相反的观点,比如“可能有些学者会认为……”,这就是一种证伪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使得自己的假说或者命题经过了验证和考验,这种理论观点的说服力就大大加强。

论证中要找到因果关系,而且是直接因果关系。陈老师认为中国法学界在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之中,不能简单满足于“一因一果”“一果多因”“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的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具有较为普遍的解释力。

关于法学研究方法中常用到的比较法,陈老师提供了“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研究思路:具体而言,应当将“中国问题”纳入视野,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描述和分析,对问题的现状作出尽可能精确的解释。然后,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带有假设性的思路,并对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加以剖析。通过这种层层质疑式的研究,抛弃那种就事论事的对策式研究方法,而使问题的分析逐渐走向深入。最后,在针对具体问题加以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尽量使对问题的分析由特殊走向一般,由个别走向普遍,从而最终使有关理论得到发展。“中国的问题”应当是法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世界的眼光”则是研究者所持的思路和所要达到的境界。

(五)假设通过了正反论证后,将其上升至一般化的高度

通过上一阶段对假说或者命题的论证,研究者应当做的是将这个假说应用到其他更多的现象和领域中,从而使这项理论具有更大、更为普遍的解释力。对问题的分析由特殊走向一般,由个别走向普遍,从而最终使有关理论得到发展。

至此就完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惊心动魄的跳跃”--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跳跃产生顿悟,提出一种理论模型,或是揭示一种因果定律。

陈老师指出原创性的贡献的做出有两种路径:

第一种研究路径是进行模式化的总结,研究者将大量的法制经验、现象上升到模式化的高度,在寻找到参照系的前提下,对某一事物的性质作出一种理论上的概括,这是研究者比较容易做到的贡献。

第二种研究路径是将经验研究上升为因果律,是指从一个国家法制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概念,解释大量经验事实发生的原因。当一个概念、理论能够解释大量现象发生的原因时,这就是一种能够揭示因果律的理论。

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守的是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的学术原则。而对策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价值判断作出的,一旦立法者不采纳或者置之不理,过一段时间这种研究肯定就没有生命力了。而对策即使被采纳了,法律终究还有改革的时候,到时候这种结论和分析过程也就没有意义了。相反,那种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的论文,经常是描述、概括和解释性的,而不是动辄应然判断性的,而且文章对问题描述得越准确、所提出的概念越具有独特性,就越具有生命力。

当然,陈老师并不是说这种社会科学方法没有任何缺陷,它的问题在于仅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是由于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导致其不能解释“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应当怎么办”的问题。

三、最后,做个总结

本书在对中国法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提出法学研究应当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发现真正的问题,概括一个假设(理论模型),然后进行证伪和验证,实现“惊心动魄的跳跃”,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最终提出中国法学研究自己的理论。

(一)概括社会科学方法的四大要素

1.应注重研究发生过的经验事实;

2.研究者要有基本的问题意识;

3.要注重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化;

4.要充分发挥证伪和验证的功能。

(二)陈老师总结的法学研究的五句格言

1.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先归纳、后演绎

3.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4.从经验事实中提炼出理论

5.理论发展的规律是“从经验中发现理论的例外,理论的例外慢慢累积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
 

 

 

编排/谢昊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