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按: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至此,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都已经揭晓,只差文学奖尚未揭晓。
在关注各奖项揭晓的同时,你可知这个享誉世界、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奖项与一座小城、一座庄园、一份遗嘱有关?你又可知诺贝尔的遗愿能够得以实现,与一个法律人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努力息息相关?今天的主题就是诺贝尔的遗嘱,讲述一个真实且似乎有些荒诞的案例。
文/落落无言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在瑞典南部的维纳什堡和卡尔斯塔德之间流淌着一条秀丽、幽静的湖泊--维纳恩湖,湖畔依偎着一座小城--卡尔斯库加。白桦庄园--诺贝尔在瑞典最后的居所即坐落于此。
笔者2015年春出游北欧瑞典时曾经造访此处,参观了白桦庄园。现今,白桦庄园已经被改建为诺贝尔的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诺贝尔的崇拜者到访。诺贝尔的遗嘱,即从这里讲起。
走进白桦庄园,远处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白色小楼,这就是诺贝尔的故居。
别墅的对面塑立着一座诺贝尔的半身塑像。
塑像的后方是一座平层的库房,现在已经被改建为咖啡馆和纪念品商店。
库房门口同样塑立着一尊雕塑,只是很奇怪,为什么是一匹马呢?
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
诺尔贝全名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和祖父的名字都叫做英马努埃尔,以(老)、(小)区分。诺贝尔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小)英马努埃尔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很难想象到这对儿父子日后成为享誉瑞典乃至世界的发明家、企业家、军火巨头。在诺贝尔十岁之前,(小)英马努埃尔闯荡沙皇俄国,经营军工企业而赚得第一桶金。(小)英马努埃尔就是水雷的发明者,诺贝尔遗传了父亲理工学的天赋,主要是依靠自学努力而成为工程师。这段历史我们简短截说,总之诺贝尔依靠努力,和兄弟们一起撑起了诺贝尔家族的军事、石油、化工产业。
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外,让诺贝尔真正享誉世界的原因,是他在危险且极难操控的硝化甘油液体基础上,发明了十分安全且可控的硝化甘油炸药,成为真正的“炸药大王”。当然,诺贝尔发明的本意是提高开矿和工程建设的效率。但在任何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具有破坏力、杀伤力的发明创造都最终无法摆脱被用于军事、战争的宿命。诺贝尔伟大的发明也被愚蠢的人类用于了杀戮和征服。
诺贝尔一生长期在海外工作、居住,终生未婚,晚年频繁回到瑞典,出于事业和生活的需要,1894年诺贝尔收购了坐落在卡尔斯库加的博福斯公司,顺便将附近的一座别墅:白桦山庄同时买下。这里说明一下,瑞典博福斯公司在被诺贝尔收购之前就已经是一家百年老号了,军迷对这家公司应当不陌生,没错,博福斯公司是干军工的,诺贝尔收购它主要是看重了当时博福斯的大炮。抗战期间,国军装备的很多山炮就是出自博福斯。在收购博福斯公司后,诺贝尔令他的侄子从俄国圣彼得堡买来了三匹俄国种马和一辆马车。诺贝尔本人对骑马和坐马车乐此不疲。
由于常年过度的劳累而导致他的身体严重受损,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逝于意大利圣雷莫。晚年的诺贝尔在一直苦苦思索自己富可敌国的庞大遗产的归属,如何能够让这些财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被其亲属瓜分挥霍。这就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遗嘱。诺贝尔晚年一共立下了三份遗嘱,我们现在看到的确定生效的遗嘱应当是在1895年立下的。
上图就是现在保存完好的诺贝尔遗嘱手稿。
遗嘱内容为:
“我,签名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
客观地讲,诺贝尔的遗嘱不是一份严谨的法律文件,事实上他也确实没有委托专业的律师进行起草。诺贝尔只是通过他的一个朋友向一名瑞典律师索要了一份遗嘱范本,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平铺直叙地自行拟定,前后三易其稿,留下了上述文本。由于诺贝尔并不精通法律,这就为其遗嘱的效力和执行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从法律角度审视其遗嘱,大致存在几点问题:
其一,遗嘱中所指定的遗产受益人,即所谓的基金会,实际上并不存在。继承可以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无论哪一国家的法律都不禁止被继承人自行处分自己的财产,立遗嘱人以非法律规定的形式将其遗产分配给法定继承人的方式就是“遗嘱继承”,而立遗嘱人如果将其遗产分配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则属于“遗赠”。确切地讲,诺贝尔的遗嘱处分遗产的方式属于“遗赠”,但无论遗嘱继承也好,遗赠也罢,受益人必须现实存在,通俗讲,如果立遗嘱人将其财产以遗嘱方式留给某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则这份遗嘱就是无效的。同理,诺贝尔在立遗嘱之时,根本没有所谓的遗产基金会,那么遗嘱的效力就会被质疑。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只需要诺贝尔在生前将基金会这一法人组织建立即可。
其二,遗嘱中指定的遗嘱执行人鲁道夫·里尔雅克斯特和拉格纳·索尔曼均不是诺贝尔的亲属。当然从法律角度上讲这并不是多严重的问题,但由于诺贝尔“剥夺”了亲属的法定继承权利,又没有指定亲属来操作遗嘱的执行,这样一来就把众多的亲属驱赶到了对立面上,其众多亲属几乎都反对这份遗嘱。
其三,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且最致命的疏漏,诺贝尔在遗嘱中没有说明自己是哪一国的公民,也没有说明自己的居所位于哪一国,更没有指明应当在哪一国组织基金会来负责管理、经营他的遗产。如果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这一点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换做诺贝尔这位“欧洲最富流浪汉”,这就成为致命缺陷。因为诺贝尔虽然出生在瑞典,但成长、工作于俄国,又曾经长期居住法国,虽然去世前曾短暂回国定居,但最后却病逝于意大利的圣雷莫。他生前在瑞典、法国、意大利、俄国等均有居住地,均投资开办过企业。由于他对此没有具体说明,最终应当由哪国法院来检验遗嘱的合法性,就成了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一个涉外民事关系必然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个问题作了不同的规定,这就产生了到底该使用哪个国家法律的问题。举例说,立遗嘱人在A国居住时立下遗嘱,按照A国法律规定审查遗嘱的效力应当依据立遗嘱人死亡时居住地B国法律,而B国法律规定应当依据遗产的所在地C国法律,而C国法律规定应当依据立遗嘱人立遗嘱时居住地国A国法律。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很可能从A过踢到了B国,又从B国提给了C国,等C国接过招儿后又踢回了A国。解决这种冲突的制度就是国际私法的冲突规范。
我们具体来讲下诺贝尔遗嘱的国际私法冲突。由于诺贝尔立遗嘱时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因此给审查遗嘱效力带来巨大隐患。诺贝尔的遗嘱立在法国,他的亲属散居各国,其中居住法国的亲属争议最甚,向法国巴黎法院提起了诉讼,意图否定遗嘱的效力,从而能够继承到诺贝尔遗留在法国的巨额财产。诺贝尔指定的遗嘱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咨询了瑞典律师卡尔·林德哈格,他指出应当督促瑞典政府尽快成立基金会,解决受益人问题。其次,基于诺贝尔出生于瑞典,去世之前又曾回到瑞典居住过,并且遗嘱是用瑞典语书写,而五种奖项的评定机构都是瑞典的机构,加之遗嘱指定的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也是瑞典人,这些众多因素决定了遗嘱应当由瑞典法院来审查其效力。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理由,用法律人的术语讲,这是没有找到“争议焦点”。严谨的拉格纳·索尔曼没有拘泥于这些理由,而是不懈地努力寻找各种机会。终于在巴黎,索尔曼找到了一位名不转经传的“小律师”保罗·库雷。库雷翻遍了法国的法律,终于找到了这么一条现今看来荒诞不经的法律,大致意思如下:根据法国法律的规定,审查遗嘱的效力,应当依据立遗嘱人的居所所在地的法律,而什么是居所呢?居所,也就是所谓的“家”应当有房子,除了房子之外,还应当有“马厩”,不但要有“马厩”,还要有“马”。诺贝尔生前居住过的国家都留有他的房子。好了,问题来了,哪里有马厩?哪里又有马呢?诺贝尔巴黎虽也有豪宅,但很遗憾没有马厩更没有马。只有在瑞典卡尔斯库加的白桦庄园内,不但有马厩,还有三匹马。最终,“浪漫”的法国人裁判诺贝尔的居所在瑞典,应当由瑞典卡尔斯库加的法院来裁决遗嘱的效力。
清楚了吧?这就是刚才我们留下的疑问:白桦庄园中为什么塑立着一尊马?原来那座平层的库房曾经是马厩,里面豢养着的三匹俄罗斯种马,它们是诺贝尔的坐骑。哦!感谢那马厩,感谢那三匹马儿,如果没有他们,是否还会有诺贝尔奖,我们就不得而知啦!
照片中的那个人就是保罗·库雷律师。
管辖法院虽然被确定在瑞典,但不意味着遗嘱的执行就不存在阻力了。由于诺贝尔的遗嘱中将和平奖的评定权交给了挪威,而不是在瑞典,这在瑞典社会引发很大争议,也让时任国王奥斯卡二世极为不快。有人会问,诺贝尔为什么将和平奖这么大爱的奖项的评定权送给了外国?事实上,当时的挪威尚未独立,而是隶属于瑞典。即使如此,当时的挪威政府已经与瑞典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所以诺贝尔遗嘱的这一安排,还是会引发瑞典社会的不满。
同样吐槽的还有被诺贝尔指定的五大奖项的评定部门,他们不是诺贝尔遗产的受益者,确实被诺贝尔指派的“苦力”。现今看来评定、颁发诺贝尔奖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在100多年前,这可不是什么多兴奋的工作,被指定的这几个机构还觉得这么大的事儿,诺贝尔之前连知会都不曾有过,显然是根本没把人家放在眼里,招呼即来招呼即去,很是没有颜面。另外,国王奥斯卡二世也在吐槽诺贝尔太过于国际主义,这么重要的奖项,这么巨额的奖金,却不留给瑞典人,而是留给了不分国籍和种族的地球人!
对于这被踢来的皮球,在利益和荣誉的推动下,瑞典上下终于还是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接受了诺贝尔的遗愿。最终,卡尔斯库加法院裁判诺贝尔遗嘱合法有效。诺贝尔的遗愿终于实现,1900年设立诺贝尔奖基金,1901年起首次颁奖,1968年时在原奖项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经济学奖。
····················
一座马厩,三匹马,最终让诺贝尔愿望成真。今天看来,既传奇,又荒诞,让人忍俊不禁。
这份至今影响后世的遗嘱,居然是出自于一个坐拥万贯资产,可以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发明家和企业家之手。如此重要的法律文件,诺贝尔事先居然没有向任何专业律师咨询请教,指定的遗嘱执行人也完全不精通法律。可以说,诺贝尔只是描绘了自己的一番美好愿景,将重担推卸给了后人去实现他的抱负。作为一名毕生精通商业的成功企业家,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招儿,未免过于形而上,过于乌托邦了吧?
幸好,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和“小律师”保罗·库雷,忠于遗嘱,忠于雇主,两位年轻人用他们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诺贝尔遗愿。历史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予小人物们改写它的机会,保罗·库雷实现了一名法律人的无限价值。
卡尔斯库加--白桦庄园,法律人,那里值得你们前往。
实习编辑/代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