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建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法律评论(chinalawreview)
训,就是一种说教。古时“训”字与“驯”,“顺”、互相假借,意思是“马顺”。“训”的意思是说教,“训者,顺其意以训之也。”许慎《说文解字》明白指出:“训,说教也。”《康熙字典》将“训”解释为“说教”、“诲”、“导”、“诫”,教诲、教导、告诫、劝诫与说教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有人称训”是教诲的别名。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古言可为法也”,我们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
训在古之文体当中属于箴规类,来裕恂先生谓:“箴规类者,圣贤所以自警、警人之义,其辞质而意深,盖自古有此文体矣。”同属于箴规类的,包括箴、规、戒、训.铭、赞、喻。其中,训者,训者,谆谆相告也。始于《夏书》之‘圣祖有训’,后世遂祖述之。”之‘圣祖有训’,后世遂祖述之。”
《康熙字典》
校训是劝勉师生共同遵行的准则和固守的理想,通常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理想追求,往往用很醒目的短语(目前以八个汉字的较为多见)来表达,几乎是一所大学对内激励精神的“糖豆”和对外展现学校形象的“名片”。校训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值得追求和维护的好的事物的观念以及事物本身,因此校训中充满真善美的字眼,无足为奇。
法律人以公平正义为念
有人考证,校训一词非我中华固有,乃是从曰本舶来的名词,汉语词典中首次出现“校训”—词,乃是舒新城主编、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该辞典对于“校训”一词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参见百度百科之“校训”词条)。
校训·原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朱子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教条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说的全是儒家理想。这里的书院教条,与如今所谓“校训差不多。岳麓书院之“实事求是”,大概也算得上“院训”。
朱熹像·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从政法院校的校(院)训看,“德”字出现频率很高,表明我国政法类院校对于师生道德品质颇为重视,期望其有深厚的品德修养(厚德)、有高风亮节(明德)、崇尚良好的品德(崇德)、增进品德修养(进德),对于道德的进一步要求,还有培养公心去除私欲(致公、无私奉献)、品格修炼(弘毅)、以公正为念(至公至正)。其次,重视学业精进,要求明了法律(明法、明理)、丰富知识(博学、博文明理、修业),同时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笃行)、服务社会(济世)、对工作有责任感(敬业)。
校训·我国部分政法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其中“厚德”的意思是“使德厚”,即增进德行;按“厚德”的语法结构推断,后面的“明法”当为“使法明”,但这意思就半通不通了,实则“明法”该是“明了法律”的意思。“格物致公”显得有些别扭,成语“格物致知”早已有之,“格物致”后面不见了“知”,却出现“公”,大显突兀。
有人解释该校训为两字一顿即“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不可连读为“格物致公”,然而“格物”之“格”有“穷究”之意,“物”乃指“物之理”,“格物”又可指代物理学科,与政法有何关联?读来大惑不解。当初中国政法大学向全校师生征集校训的时候,有教授曾建议“政性在公,法心寓明”,这八个字隐含“政法〃二字,词义也较为贴切,只可惜未予采纳。
校训·中国政法大学
校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兽獬豸·西南政法大学
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校训是“进德修业,秉鉴持衡”,如果不看文字,以为秉鉴为“秉剑”。一手拿剑一手持天平,岂非司法女神形象?司法女神为法院之象征,不可为检察机关做形象代言也。实际上,这里的“秉鉴”指的是手持镜鉴,用于烛照他人,洞察奸恶,体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之责。但持衡为手拿天平,这与法官的天平重合,独特性上不够完美。
校训·华东政法大学
校训·国家检察官学院
国家法官学院的校训“崇德敬业,明法致公”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十分近似。西南政法大学的“重法博学,厚德笃行”重复了中国政法大学校训中“厚德”二字。其实“厚德”早就在清华大学的校训中出现过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与西南政法大学重合了“笃行”,语意也颇近似。这些政法院校到底是兄弟院校,校训都彼此有似曾相识之感。
西北政法大学的校训“文明、求实、严谨、公正”,对于这八个字,我的理解是:“文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求实”代表一种学风,严谨是对工作作风或者教学品质的要求,“公正”是对法律人做事欲达成的目标和结果的设定。这一校训文词朴实,但失之一般化,若非本校师生,大概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体现了准军事化院校的特色,以“严”为着力点,要求“从严治警,从严治校”,闻之肃然。中国刑警学院的校训以“忠诚”为先,具有政治先导的色彩,其后的“求是、团结、奋进”,也契合其准军事化的目标与特点。江苏警官学院的校训只有四个字“无私奉献”,倒也简洁明快,要言不烦。
清华大学有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乃是在民国时期确定下来的.源于梁启超的一次讲演。清华法学院亦有院训,是近年来法学院自己拟定的,曰“进德修业,至公至正”。“进德修业”与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校训前四个字重复,“至公至正”似是对法院(法官)的要求而非法学院(法学生)的要求,感觉不够贴切。
校训·清华大学于右任题写
“行胜于言”被视为清华大学的校风
大学之校训,属子上品的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山东大学的“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云南大学的“立一等品格求一学识成一等事业”、集美大学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澳门大学的“仁义礼智信”、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等等。
南大之鼎·南京大学
训词要典雅、整饬,最简单而有实效的方法是到古代典籍中找现成的句子。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来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叫好又讨巧。训词最忌生造,文言也不是将单个字挤拼在一起就可以成为典雅之句的。此外,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都是直接来源于古文。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来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吴大学的校训最早是英文的“Untoafull-grownMan”,出自《圣经·新约·以弗所书》。1929年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也属佳训。
校训·原东吴大学(今台湾东吴大学)
校徽·原东吴大学(今台湾东吴大学)
校训·南开大学
训言简意赅,好的校训是高文化水准的象征,也是好的中文功力的表现。当年朝阳大学的校训“浚哲文明”.其文字功力让我们现在的政法院校校(院)训相形见绌。短短院训,折射的是文化品位,谁谓可以随意为之?
校训·中国人民大学
校徽·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入学宣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注:文中四幅校训作品为张建伟教授毛笔题写)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