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谣传”授权无讼阅读发布
最近和第一年的analyst出差,在drafting session的时候,他一直在拼命敲打键盘。但是没有那么多笔记可以写。我好奇问他,是在做别的项目吗?这个analyst回答说,在练习PE interview的modelling呀。
这个行业的常态就是analyst进来做两年,然后转去PE。可是他才入职4个月。
还没有deal experience,刚进来又不能安心做项目,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我默默的什么都没有讲,这样更糟,都没有人愿意告诉你。
这个行业在衰退。聪明的人都不再想做投行,门槛还不算低,但是进来的很多人的质量不如之前。
现在已经不是2010年,不是2006年。那个时候,投行可以发大笔的奖金。而现在,各种法规的限制,行业的竞争,还有其它职业的吸引,很多优秀的人都选择了别的职业。
作为第一年的 analyst,一年下来可以有10万美金以上。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但是对比硅谷的情况,相同级别的工程师,数据分析,或者产品经理,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甚至更好。可能你还有期权或者股票。
作为junior bankers,每天都在process各种requests。每次当MD发了一封邮件的时候,大家都要立刻回一个邮件,表示自己在做。甚至我的analyst每次都秒回我邮件,只有一个will do。
这总让我想起customer center,每个人接到一个request,有了一个tracking number,就要拼命尽快的close掉这个request。
我们这一代被称为Millennials,我们的成长伴随着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还有物质的丰富。这一代的人个性是鲜活的,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自我的样子。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适应投行的文化,习惯没有下班时间,接受在客户开会的时候,一句话的发言权都没有,就是坐在那里装作认真听的样子。
更何况现在还有收入更好,工作更有意思的事情做。于是,很多很有意思的人都去做了Tech。
做投行是个风险很小的选择
投行的招聘一年比一年早。Summer Analyst的招聘基本在10月末就结束了,Summer Associate也不过到12月中结束。
招聘越来越提前,如果想要做这个行业,那基本从大一开始就要找实习,找相关经历,如果是MBA,一入学就要决定自己要做这个行业,然后不断networking。
大家都害怕被left out,于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都跟着大多数人一起去找投行了。这真的是个安全的选择。也许招进来的人也是缺乏安全感的。
前两周,同一届进公司的小伙伴要找我聊天。陪他下楼喝酒。他很焦虑,他的问题是,最近没有什么live deals,不是很忙,要不要找staffer要新的项目,如果一直没有live deals怎么办。
我第一反应就是,you are fucking insecure.
投行的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很忙,但是实际上有多少时间你是真的在add value?大多数的时间不过是效率低,再或者你做的多少东西是有价值的。
不忙就显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忙就不是投行应该有的状态。于是你看到很多很多人天天在办公室待到很晚。
但是,show efforts是最低级的value added。
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
有人说为了exit opportunities,有人说很多钱,有人说培训好,有人说希望有这份经历,这样一个平台...收入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人生以赚钱为目的,那还是自己创业吧。你可曾看到过任何一个投资银行家上过财富排行榜?或者成为billionaires?再者,平台再厉害,也不是你能力强。而且,name dropping没有用。
我有一个项目,对方是某个超大型PE,这个项目上的associate之前也是在某顶级投行做过几年。他要我帮着解答问题,我VP刻意嘱咐我说,他们公司表现得非常有兴趣,据说对这个项目做了很多研究。
于是我格外认真读了资料,自己搭了model。见面的时候,听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就沉默了。
我真的很想问他,honey, you don‘t understandanything, do you?
简历上的高盛,摩根斯坦利,做过的几十亿的交易,欧洲定制的西装,爱马仕的领带,几十万的手表...一点用都没有。
虽然,很多做过投行的人,有非常好财务知识和商业嗅觉,让我非常佩服。但是,是他们在投行他们学到的东西,处事的方法,让他们成为更丰富的人,而不是简历上的几行字。
经历无用,如果你在投行连皮毛都没学到。
除了一些买方的机会(尤其是mega fund,还是需要有投行的经历的),并不一定需要投行的经历。比如,做Corporate Development,毕业后也不是没有机会进,而且也可以通过公司内部转岗。比如hedge fund(这也算不上好的行业了,基本很难beat the market,而且看看过去一年倒了多少家),投行的经历可以算是锦上添花,但是不是必须。
前几天,我的analyst跟我说,他以后要做start-up。我说,你大概以为投行经历能帮你以后拉到钱?然后他问我,去做了start-up还能回来做投行吗。
投行里这种深深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留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做几年投行,我就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还有些人说,等我积累些经验,我就自己出去创业/开自己的基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还记得小时候的一篇课文吗?叫蜀之鄙有二僧,说的是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他们都想去南海。富和尚说,这几年都想雇船顺江而下,但是还没有去得成。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能到了。一年之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走。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富和尚。年纪越大,越发现所谓有梦想的人寥寥无几。这个词都显得空洞而毫无意义。
如果内心真的渴求,怎么会让别的事情将你牵绊?肯留待之后去做的,大多数在你心里都不够重要。
投行更不是个万能钥匙。待了一段后,你就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皇帝的新装就要改写了。
如果我的梦想就是做投行MD呢?
喜欢advise companies,喜欢数字,喜欢work on transactions,喜欢pitch clients…如果这些回答都是真心的,那投行还是合适你的。
这份工作可以带来很好的培训和收入,不错的经历,还有增加你对公司,特别是财务方面的敏感度。也可以帮助你迅速职业化。
如果你是工作狂,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难以忍受,愿意天天在办公室加班...这个行业也是合适你的。
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是工作狂。后来我才发现,这其实也是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不能闲下来,要很忙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但这只能只是我)。
你以为投行的光环可以照亮你前进的路。但是你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你是在用自己的光,和大楼里永不熄灭的白炽灯作伴。
Maze?
如果你最近也在追West World,一定知道有个地方叫做Maze。那个地方可以帮你找到生而为人的使命,还有,be human。
这部剧里,Maeve是个人造人,她之前设定的角色是个小女孩的妈妈。她在死前倒在了有Maza符号的中央,她生命的意义是她的女儿。于是,她再也不是代码操纵的机器人,她是有感知的,她活下去的意义是她的女儿。
又好像Viktor Frankl(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有本很有名的书叫做Man’s Search for Meaning),二战时期,他被纳粹关押在捷克的集中营,后来被辗转关押于不同的集中营。他被关押不久,父亲饿死于异乡,母亲死于同一个集中营的毒气室,兄弟被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集中营。他的书里记录了,关在一起的狱友,有的没有任何健康问题,某天就毫无征兆的死去了。
因为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比如有两个人同时在麦当劳打工,同样拿着最低的时薪。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一点动力都没有,不过是谋生的一份工作,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另外一个人,知道以后自己也要开一家快餐店,所以留意每一个细节,每天自愿多做很多工作。
这份工作的意义对于这两个人截然不同。你想做投行,或者正在做,你也一定有着自己的原因。MBA和工作的这几年,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两个字:底气。无关于公司,学校,成绩,存款...无关于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而且在这几年,真正看清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人。
于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信我自己,更相信我自己的path。
有些很有天赋的朋友,没有进到投行。或者还在努力,或者懊恼,或者说服自己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也许真的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我觉得咨询或者科技公司都是更好的选择。你接触的东西会更广泛,你的exit也不比投行少,而且你会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来仔细想想自己要走的路。
我从来没有讲投行不是个好职业,我只是想告诉你,这世界还有无数别的可能性,还有更多值得我们为之花时间的东西。
这周有个同事离职了,走之前我们和他一起喝酒,大家都好奇他去了哪里。一定是更好的机会,一定是赚更多钱。他只是淡淡的说,好想陪几个月大的小女儿,看着她慢慢学会走路的样子。
编排/王琨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