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写作过程中的“四大步”和“四小步”
柳一舟 柳一舟   2017-01-22

本文由作者授权无讼阅读发布,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律途漫漫”(ltmm0513)

在过去的2016年里,我开始逼自己动手胡乱写点东西,一路坚持下来也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在省级刊物上有发表3篇学术论文,在自己办的公众号中输出文字达20万余字,当然,还值得高兴的是在无讼阅读发表过三篇文章。初生牛犊不怕虎,满足我个人虚荣感的同时,与君分享关于写作的一些心得,难免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丑态,故望各位前辈海涵,多多指教!

一、青年律师写作中的四大总体步骤

(一)知识积累

青年律师写作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而这又非常消耗时间。如果平时积累够了,就能快速收集有用的信息,倘若掌握了快速阅读并收集信息的能力,便至少能够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在这里介绍几款工具:

1.讯飞语记

灵感再现的拯救者,直接将你的灵感通过语音转换为文字并及时保存。

2.印象笔记

碎片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利器,常用到的两个地方: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中的文章;浏览网页所看到的值得收藏的文章。此外,代办事项和提醒以及标注图片、网页和PDF都可用到。

3.知乎(法律相关类推荐)

值得关注的几位知乎法律大咖:RaymondWang、倪修智、徐斌、ZhangLeslie、何帆、裘Benjamin、郭磊、KarlErnst、牧心。知乎的内容较综合,除了法律,还有很多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个人认为,知乎最大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4.微信公众号(法律相关类推荐)

值得推荐的有:无讼阅读、法秀、法信、法律帝国、审判研究、高杉LEGAL、法律图书馆、中国民商法律网、中国基金业协会、劳动法库、保全与执行、法学学术前沿、中国法学创新网、最高人民法院、中伦视界。

现在除一些搜索工具类的网站外,其他法律类网站浏览的较少,但有些法律类网站确实还行,对我们增加知识积累大有裨益。作者关于法律人常用的网站之前有收集整理过,发表在无讼APP上,具体见:《收藏!法律人常用网站都在这里》

(二)整理

工具只用使用才能有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再去定期消化才能凸显出工具价值。整理应“两条腿走路”:

一是应与平时书面工作的习惯结合。蒋勇在《律所知识管理难题的破解与创新》一文中就有说到,将贯穿于案件全程的做法和细节信息最大化地记录下来,形成了案情摘要、案件法律关系图、案件代理方案、律师工作报告、案例检索报告、案件讨论记录、结案报告等具体可感的文书资料。记录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在长期的记录、查阅、整理和复盘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会被逐渐认可,固定成为标准化模式,可供律所所有律师参照模仿,律所层面的显性知识也就形成了。

二是对在工作之外的主动学习中收集到的知识和问题,建议利用印象笔记做定期整理。

(三)模仿

模仿,首要的就是找到可供模仿的对象,这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内容,我们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个案评析

例:孙彬彬、倪鑫:《不应以外观主义来判断“名股实债”的性质》(微信公众号《中伦视届》2017年1月16号)中的行文结构为:法院查明的案情--法院的裁判意见--中伦视角(“名股实债”含义大致介绍、存在的交易风险)--联系案件(“名股实债”在该案中至少暴露出了以下法律风险)--判决书中值得商榷的观点。

2.裁判规则总结

微信公众号《法信》此文文章发的比较多,其推送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最高法司法观点和裁判规则。比如最近一期推送的《员工中途离职,单位是否应支付年终奖》。这类文章逻辑结构较清晰简单,大致为:法律依据--相关案例--专家观点。还有些此类文章更为直接,就是归纳裁判规则,如云闯律师的《实务干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纠纷16条裁判规则》,逻辑结构就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几种情形--裁判规则罗列。此类文章很受欢迎,毕竟能对律师的业务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从案例出发,实践与理论结合

例:黄校的《股东出资不实情形下公司债权人的民事权利救济:公司法若干规定三第13、14条的理解与适用》(微信公众号《审判研究》2017年1月16号)一文,结构较典型:以现实案例做引子抛出问题(在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当下,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当公司财产不能清偿外债时,从法律上如何另辟蹊径,给予债权人追索出资不实的股东的民事责任?)--寻找切入点(以《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三、十四条理解与适用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对法条的解释和归纳--从实践中出来,上升到理论。

4.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文

此类文章了一般科研院校发的学术论文无异,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律师行业发表的此类文章总数偏少,且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少之甚少。严格说来,这类文章并未突出律师在司法实践中执业经验的优势,这方面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发的文章远好于律师行业,这点在《法律适用》期刊上他们的文章占比可窥一二。

5.工具文和职场文

微信公众号《法秀》推送的最多的就是工具文,如在2016年12月1日推送的《iCourt能力清单,每一篇都值得收藏》、在2016年12月15日推送的《335个网站,让法律人告别搜索盲区》等。作者在无讼APP发表的一篇工具文《收藏!法律人常用网站都在这里》,阅读量上千,在无讼APP上较可观,这也侧面反映出此类干货较受人喜欢。

职场文在无讼APP的“律界”栏目中较集中,该栏目职场文太多。作者作为新人,也有两篇文章发表在该栏目:《为什么实习律师要从整理卷宗开始做起?》和《个人知识管理技能get:律所实习半年,工作之余我重点在学习什么?》。

通过上文对当前律师实务文章主要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律界以实务文章为主,完全偏理论的文章较少,且难以写出高度。

(2)律界发文的战场由传统的纸质媒介(期刊或报纸)已经转移到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上的发文越来越激烈,同时,文章内容同质化现象也逐渐严重,泥沙俱下。

(3)凭借大数据和互联网+,以往可供对裁判规则的梳理和总结的案例有限,但现在可以从上百件甚至是上千件案例中去总结规律,如法秀2017年1月18号的文章《法律大数据报告制作十步法》就对如何制作案例数据库分析有介绍,此类文章因技术性较强,同时实践指导意义也较强,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

(4)律界发文的内容趋向多元化,十分丰富,除专业性文章外,鸡汤情怀文有时也能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以往律界不太受重视的演讲、谈判、心理学、着装仪容、办公软件(主要是ppt、excel)、思维导图以及时间管理、个人管理开始登上舞台,成为“餐后甜品”。可以预料得见的是,多样化的文章将会重新让律师行业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在对当前律师行业所发的文类型和特点有所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某些适合自己的文体和研究方向的大家来进行模仿练习。

(四)成果化

一切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都是耍流氓!如果没有输出,没有成果化,那上文所讲的青年律师进行法学研究的理由将不复存在。青年律师输出文章就是将平时的思考和学习进行成果化很好的方式。当然,除文章外,为客户提供的具体法律服务产品更是律师成果化的直接体现,但本文不涉及这一方面,仅讨论文章的写作这一成果化表达方式。

二、青年律师进行学术写作的四小具体步骤

如果说“四大步”是从“战略”层面讲青年律师如何写作,那这部分则是从“战术”层面来探讨。主要是四小具体步骤:定主题--建骨架--填血肉--查初稿。

(一)定主题

定主题也即选题,选题我们强调一般从业务工作和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感悟或困惑出发,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只有当你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根”,你才会坚定进行持续枯燥的法学研究,不至于毁掉研究的兴趣,毕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件充满挑战、幸福和成就感的事情。

按照凌斌老师在《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减少》一文中所说,选题应遵循“小清新”原则:首先,题目要足够“小”,这样才能很好找到切入点,到时候你想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轻松,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其次,自己所写内容要思路“清”晰,自己要想清楚,“谋定而后动”,不要写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最好是之前一直感兴趣或者深有体会的东西。同时,你还得清晰知道是否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做下去,以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要有“新”颖性,即能表述某个新论点、提供某个新论据或运用某种新的分析方法。

(二)建骨架

建骨架也可理解为“谋篇布局”。

1.“谋篇”

“谋篇”这一用语较为抽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该阶段想清楚研究的重点,表明研究的意义。如果说选题解决的是“写什么”,那“谋篇”解决的就是“为何写”。在该过程,我们需“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困惑或问题,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和观点;而“知彼”就是将你的观点拉出来放到更高一个层面去比较审视,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有几千年文明所积累下来的成果,亦有当下中国司法实践的经验。“知彼”一般体现在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对某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反应当前学界对你所写的内容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没有涉及到,而你的贡献点又在哪里?

简言之,“谋篇”欲实现的目的就在于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通过不断了解相关观点后,明确差异,形成自己的观点。

2.“布局”

“布局”主要指如何将你在“谋篇”阶段所形成的观点逻辑化表达出来。

在法学学位论文开题前,导师一般会要求我们弄出文献综述和提纲。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上文说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提纲如同一本书的目录,让读者知道你想怎么来讲你的观点。提纲的大致框架为: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开头、中心、结尾)、注释参考文献。这样一个框架背后的逻辑是:提出问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理清思路)--综述文献--论证观点(摆事实、讲道理)--理论深化。

这里讲的“布局”侧重说正文部分的论证观点,我们一般建议采用“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上层概括下层、同层独立穷尽、纵向疑问问答、横向四大顺序(结构、时间、总分、演绎)、序言情景冲突。”

(三)填血肉

骨架建立起来后,就是去填充血和肉。在论文写作中,就是将已形成的观点(论点)进行演绎。作者一般在该阶段分三流程来进行:

1.粘贴复制

将收集好的大量资料按照框架中的每个论点分类粘贴复制进去,此时,不用考虑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也不用考虑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尽管填充就好,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规范引注,以免日后回过头来寻找引文出处。

在该步,我们的内容来源不可能全部事先已准备或积累好,在写的过程中,为了内容的全面,还是得持续资料的收集。除上文所讲的一些工具外,作者推荐在写作时可用的专业搜索渠道有:

中国知网:按引用量搜索,只看核心期刊,同类的网站还有维普、万方。

读秀:在线搜索书籍,直接粘贴负责可显示出处。

2.提炼整理

将第一步已经按照论点填充好的内容,尽量以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若必须直接引用原文的,则可保留。在整理的过程中,若有重复的观点或论据,择优选择。完成一轮“瘦身”后,再用“金字塔原理”来审视,每一个观点下面是否有充分的论据作支撑?论据和论据之间是否已独立穷尽?

3.逻辑梳理

这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读全文,看下整篇文章逻辑是否通顺。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你是否可以一口气看下来,而没有什么卡住的地方。背后的道理就是说理的一以贯之,所有论据都是在围绕论点服务,下一级的论点又是支撑在上一级的论点。

(四)查初稿

经过前三步,文章已形成初稿,然后就是漫长痛苦的不断修稿过程。有人开玩笑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有如拍照的后期处理一样,往往照片中的美女成了另外一个人。

初稿完成后我们首先需要自查,之前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有推送过上官丕亮老师的《硕士论文写作自查手册》一文,里面有关于自查有详细,不再过多展开说明。仅说一下自查的几个要点:一查题目是否合适、二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三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四查资料是否翔实、五查引言是否符合要求、六查结论是否明确、七查注释是否规范、八查参考文献是否全面、九查有无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十查有无目录、十一查其他格式是否达标、十二查文字是否通顺?这一通标准流程走下来之后,作者建议再将文章与他人进行讨论。
 

 

 

编排/谢昊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