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探秘:藏在东交民巷小洋楼里的法制百年
李谦 范否 李谦 范否   2016-03-01

 

北京核心地带的旧使馆区内,两条交错的道路见证了枯荣浮沉的中国近代史,纵贯南北的叫正义路,连接东西的,则是赫赫有名的东交民巷。

 


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向北看,西边国徽高悬的最高人民法院,正借力一份份判决和一条条司解,勾勒未来法制蓝图;东边穹顶圆润的中国法院博物馆,则依托一个个展厅和一件件展品,讲述百年法制往事。

 


2016年1月6日正式开馆之前,这幢始建于1910年、透着荷兰古典主义风格、外饰红砖清水墙的三层弧形塔楼,还是只能远观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中国法院博物馆的建成,将诸多珍贵的法制文物和这精巧洋楼的神秘内设,一并送入了公众视野。


如今,东交民巷这条北京最长最著名的胡同,又多了一个游览好去处。


观建筑:无法改动原结构,巧分板块布新展


作为日本正金银行北京分行大楼旧址,妻木赖黄的设计初衷,是最大限度地方便银行办公。这种对楼层空间做小面积分割的思路,给现代博物馆大面积的布展需求带来了不小挑战。


文物保护的刚性要求否定了任何破坏性重建的可能,只能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为策展想出路。就这样,三个基本陈列展、六个专题展、三个普法互动区和一个影视放映厅被巧妙地安插在了这些隔间之中,让这幢建筑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现。


阳光射入走道和露台,未变颜色的漆柱扶栏,踩上去会发出细微声响的木质地板,都让人不禁畅想一百年前银行职员来往穿梭的热闹景象。

 


“时世沧桑东交民巷”展区入口,正是原正金银行精密安全的金库大门。

 


旋转而上的铁铸楼梯、存放金条的黑色立柜、冬季取暖的雕花壁炉,都是除展品外足以吸引参观者的驻足之物。

 


洋楼里那些初始设计的动人细节,在重新规划时被最大程度地留存保护,在绵延时光中传承的匠人之心,令人敬畏。


看科技:老建筑里的炫酷现代感


走入一层的拱顶大厅,眼睛立刻会被环绕大厅半圈的全LED屏幕抓住,透视极简又变化多端,司法公开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参数等重要指标以快速翻动数值的方式轮番闪现,满满的现代科技感。

 

 


一层展示厅右侧,是15块(墙面10块地面5块)锐利屏幕组合而成的体验触摸屏,展示近年来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刑事案件。在展示台点击人名,对应的墙面即会显示详细案件信息。

 


另外,用大大小小的电子相框拼成极具艺术感的东交民巷影像墙、用立体世界地图辅以时间轴动态投影展示世界法制要闻,用幻影成像技术在竹简造型的透明背景上“秀”出汉简……都是新奇又有料的创意。

 

 

 


赏珍本:这些“大有来头”的展品


据介绍,馆内现存古籍善本2488册,展出约2000册,其中绝大部分为文物真迹。

 


古籍室玻璃长柜里,七册《明会典》(第八册在二楼展览)整齐码放,这部万历十五年成书的明代行政法典,历经五朝编撰,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是研究明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参考。

 


《唐律疏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新六法全书》等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法典,均有设展。此外,南宋法医鼻祖宋慈(《大宋提刑官》主人公原型)执笔的、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也在展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视放映厅右侧的展示柜里,一本比《新华字典》袖珍版还小一圈,封面泛黄没有过多修饰、书脊虽破损仍甚为精美的小册子安静地躺在那里。她就是拿破仑引以为傲、以“天赋人权”和“所有权绝对”的基本理念影响世界的《法国民法典》。

 


此本1806年法典,是除法国自己珍藏的1804年首版之外现存的最早版本。2015年,法国最高法院院长卢维尔将这一法兰西瑰宝经由中国驻法大使翟隽转交首席大法官周强,为正在筹建的中国法院博物馆再添一件重要文物,也成就了中法友谊的一段佳话。


遗憾的是,这些善本和原件还只能看到封皮和展出的特定页,无法一窥内中乾坤。馆长王海波介绍说,博物馆正在着手这些珍贵史料的电子化,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电子屏幕上详细查看这些法制智慧的结晶。


读故事:沧海细沙,正义不易


博物馆里的很多馆藏,对应着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奏折手稿,就是展品中的一个明珠。这份1175字的《钦差查办案事件》的奏折在1875年由清朝法务大臣沈家本亲手以小楷书写,上书给光绪皇帝请求复议杨乃武案。据《南方周末》稿件《老虎、家丑在这里都是文物》一文披露,这本奏折原由沈家后代保存,“文革”期间辗转到北京西南郊的云居寺。公开以后,就连沈家本的四世孙、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沈厚铎亲自向云居寺索要手稿,都没有拿到,在馆长王海波的努力之下,最终由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出面,云居寺才同意借展一个月。


大家耳熟能详的“白毛女案”相关审理卷宗也在展品之列,案件原型为四川宜宾女性罗秀昌,公众可以一览当事人真容,近距离接发生于1959年那一段未曾远去的历史。

 


黄克功案件,作为中共延安抗战时期“依法治军”的典型案例,被拍摄成电影广泛宣传。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由一位战功赫赫的革命功臣沦落为杀人犯,对黄如何处置,党内意见不一,从博物馆展出的材料,可以推见决定对黄处以死刑时讨论的激烈。

 


溯历史:筚路蓝缕启山林


不来参观,你可能很难想到,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份判决书,被刻在了叫“朕匜(yingyi)”的青铜器上。这只兽形容器,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

 


时光飞逝,历朝历代,法制艰难推进,分别有代表性展品辅助铺陈叙事。


将时间拉至抗战时期,物资紧缺,军法严明。通过耀邦先生的手稿,不难了解当时的困难和严惩军内违纪的决心。

 


在一个展厅内,最高人民法院首个简体字门牌、首任院长沈钧儒的办公桌及后来院长的皮质沙发悉数展出,原本地反映出当时艰苦的办公条件,令人不胜唏嘘。

 


“文革时期”,法制走了巨大的弯路,细读审判四人帮的公开展出材料,内心不觉警钟长鸣,惟愿类似悲剧再不重演。

 


顺着博物馆二楼的墙面走,从最高人民法院1949年11月1日正式开始,一条时间轴带你回忆法院近七十年审判工作中的每个闪耀时刻。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而来,整个行程却是“超越期待”。如果有时间也有机会,推荐您也能踏足这幢精致的小洋楼,徜徉在展品中,去感受它悉心收纳的法制枯荣。


百年法制路,迂回坎坷,每一点失去的信心,都需用要更大的制度改进和更高的透明公正重拾回来。漫漫长路,我们一起走。


 

游览小贴士:中国法院博物馆提供网络和电话预约参观服务,面向社会团体和个人免费预约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9时至16时。可登录中国法院博物馆网站(http://mcc.chinacourt.org/index.shtml)预约后到馆参观。

 

 

实习编辑/董欣鑫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