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缘之串联而引起的现象。探求对象与属性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法律人科学运用归纳推理,推导出靠谱结论的基础。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定某种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确定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问题的重要依据。然而因果关系的判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准确地分析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律人又免不了运用一些逻辑方法,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统称为“归纳五法”。由于它们是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在《逻辑体系》一书中系统讨论过的实验探究的五种方法,因此也被称为“穆勒五法”。
一、求同法
求同法又叫契合法,它是根据被研究的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而在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就有因果联系。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其实就是把被研究对象放置于不同的场合加以比较,考察被研究对象出现的相关若干因素中,究竟哪一个因素是各个考察场合唯一共同出现的因素。求同法适用于探求比较简单的因果关系,如一因一果关系;不太适合于探求复杂的因果关系。
求同法的公式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结果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
所以,A是a的原因
例如:某个学生宿舍的人先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脸色发白、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报案后,警方赶到现场需要了解原因,探究的第一个策略自然是:所有中毒的人吃了什么食物?个别中毒患者吃的而不是所有中毒患者吃的食物不可能是疾病爆发的原因;警方希望能发现某种事态,它是宿舍所有中毒患者所共同的。当然共同的东西可能不是一种食物,也可能是闻到了某种有毒的气体或是其它原因。警方最后对这个宿舍的饮水机中的水进行了化验,发现里面含有一种致命毒药,宿舍学生的中毒症状符合误食该毒药后的毒性表现,警方于是找到了侦破案件的正确思路。这里警方所使用的逻辑方法就是求同法,尽管中毒发生的人物、事件、所食用的东西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情况,都喝了宿舍里含有毒药成分的饮用水。
二、求异法
求异法又叫差异法,是指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其实际运用过程就是把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种场合加以比较,考察这两种场合中究竟哪一个相关因素伴随着被研究对象的出现(消失、变化)而出现(消失、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求同法相比,求异法适用范围更宽,可靠性更大。
求异法的公式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结果
(1) A、B、C a
(2) -、B、C -
——————————
所以,A是a的原因
例如:《洗冤集录》上记载有因借钱不还而用镰刀杀人的案子:检官探明了借钱人的住处,便命令该地居民全部将镰刀交出,一一摆放在地上,当时正值酷暑季节,之间其中的一把镰刀上苍蝇云集,检官指着镰刀问众人:“这把镰刀是谁的?”有一人应声,经过调查,他就是借钱到期之人,于是将其抓获询问。但他拒不认罪,大喊冤枉。检官不慌不忙,指着刀让他自己看“大家的镰刀上没有苍蝇云集,而你用镰刀杀人后,血腥气还在,所以苍蝇集聚在你的镰刀上,这难道还不清楚吗?”于是借钱人低头认罪。这位检官断案使用的便是求异法,同样是镰刀都未作处理放在地上,只有一把镰刀上苍蝇云集,此镰刀有血腥气,故招来苍蝇,而其它镰刀没有此种情况。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亦称契合差异并用法或并用法。寻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如果在一组场合中,有某种情况(因素)A就有被考察现象a;而在另一组场合中,没有这一情况A就没有被考察现象a,那么这一有关因素A与被考察现象a之间有因果联系。运用这种方法确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既优于单纯地运用求同法,因为它包含了求异,又优于单纯地运用求异法,因为它包含了求同。显然,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得出的结论比单纯地运用求同法、求异法更为可靠,但仍是或然的。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公式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结果
正面事例组 A,B,C a
A,D,E a
A,F,G a
反面事例组 -,B,C -
-,D,E -
-,F,G -
——————————————
所以,A是a的原因
例如:S市公安机关曾一举破获的4起重大泄密案,就是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进行情报分析的一个经典。2001年7月某国防科研单位发现,上半年共开了7次重要会议,其中有4次会议的内容被泄露。情况上报后,很快引起了国防部门高层领导和公安有关的高度重视,于是责令情报部门的警务人员对其进行分析、研判,并限期破案。由于其会议的规模较小,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限。为了尽快找出其泄密的原因,确定侦破重点,侦查人员首先向有关人员索取了这7次会议中每一次参会人员名单,并按照会议的内容是否出现泄秘,将每次参会者的名单全部列在一张表上,构成了正、负两组事例。其次,运用求同法,分析比较正事例组,即泄密的4次会议。通过列表对照,发现4次参会的人员都不完全相同,但唯有一个相同的是“这4次会议王某都参加了”,根据“有情况A就有现象a”的理论,初步确定会议的内容泄密与王某有关。再次,运用求同法,分析比较负事例组,即未泄密的3次会议。通过列表对照,发现3次参会的人员也都不完全相同,但唯有一个相同的是“这3次会议王某都没有参加”。根据“没有情况A就没有现象a”的理论,初步确定会议的内容泄密与王某有关。最后,在两次求同结论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法,根据“有情况A就有现象a,无情况A就无现象a”的理论,得出“这4次会议的内容泄密都与王某有关”的分析性结论。于是就把王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拘留审查。本案中,公安机关就是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对情报进行分析,结果成效显著,较快地侦破了这4起泄密案。
四、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是相应发生变化的,其他情况都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发生变化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逻辑方法与前几种逻辑方法的不同点在于它已从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分析,侧重于量的共变关系和动态的分析、考察。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法律人考察某些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变化的状况,从而确立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共变法的公式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结果
(1) A1,B,Ca 1
(2) A2,B,Ca 2
……
(n) An,B,Ca n
————————————
所以,A是a的原因
例如:某地农妇施某于某年9月29日在家中突然死亡,群众对此感到奇怪并报案。办案民警经了解后得知:死者字夫李某曾于9月12日将10粒安眠药骗施某吞服,服后不久,施某便脸色苍白、心跳加快、睁不开眼,头昏恶心。9月17日李某又将20多粒安眠药捣碎后给施某服用,施服后便出现呕吐,并昏睡了2天。9月28日,李某再次将40粒安眠药捣碎后给施某服用,施服后便昏睡不醒,并于次日死亡。据此,办案民警认定:施某的死亡与大量服用安眠药有因果关系。这里,办案民警运用的就是共变法来确定其因果联系。
五、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剩余法实际上是一种减除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复杂的因果联系中去除已知的因果联系,以探求未知的因果联系。与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共变法相比,它更适用于研究复杂的现象引起的复杂情况,即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的现象。
剩余法的公式如下:
已知原因A、B、C能引起结果m
观察中发现A、B、C引起了更复杂的结果m+n
其中,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它们是结果m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
所以,N是结果n的原因
例如:在公安的侦查工作中,对于犯罪现场或者受害人身上出现的情况,也应当看作是一种复合现象。如果侦查人员已知的某个人的行为,尚不足以解释犯罪现场或者受害人身上所出现的全部情况,而只能解释其中的部分情况时,他也会由此推测,必定还有未发现的行为人。当侦查人员在作如上思考时,也就是在运用剩余法。
结语
毋庸置疑,作为古典归纳逻辑的最高成就之一的“穆勒五法”在涉法思维中具有重大价值。例如,在公安情报的分析中,在司法鉴定的各种报告中,在庭审的举证质证环节,在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人们运用确定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有助于探求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出现象发生的真实原因,最后依法作出处理,避免案件的错误认定和不当裁决,从而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编排/吴瑜
责编/孙亚超 微信号:elesun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