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源林 | 189xxxx9853 |
喻锋 | 139xxxx2381 |
王婷 | 189xxxx3042 |
苏旭辉 | 135xxxx5619 |
黄腓力 | 135xxxx8545 |
张海天 | 151xxxx7516 |
马趣 | 182xxxx1377 |
曹传芳 | 157xxxx2612 |
李玉红 | 181xxxx2168 |
颜许华 | 135xxxx7952 |
朱利发 | 153xxxx1298 |
曹淑伟 | 137xxxx5113 |
潘帅 | 184xxxx5999 |
秦绪栋 | 139xxxx8999 |
孔旭峰 | 186xxxx6696 |
谭坤 | 187xxxx9533 |
胡艳华 | 136xxxx6548 |
郭睿 | 139xxxx8265 |
刘亮 | 139xxxx6763 |
柳明华 | 135xxxx0225 |
恭喜以上获奖的20位朋友,无讼阅读将在一周内将书籍陆续寄出,大家收到书后,别忘了来评论里晒书或者写下读书心得哦~
如有问题,请与小编联络。
今天下午,将发布最新一期「无讼有礼」,为您送出一本经典法律史学著作,希望您持续关注哦~
公产房是我国福利住房分配制度的特殊产物。随着房屋市场的日益活跃,公产房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但作为特殊产权房,在处分、收益、上市交易的过程中,由于法律规范的阙如,产生了不少纠纷和问题。
本书通过疑难问题与裁判思路、典型案例、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三方面具体阐释公产房在权属确认与保护、租赁、转让、继承、离婚、拆迁安置等方面的裁判思路与法律适用,为纠纷当事人及法律工作者防范风险、处理疑难问题,提供全面实用的法律指引。
参与方式
Step 1 将本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并|截|图
☟
Step 2 打开本文,点击这里填写表单(一定要先截图哦,表格中需要提交哒)
☟
Step 3 小编将从按要求报名者中抽取二十位获奖朋友~
截止时间
表单将于6月28日(周二)9:00关闭,并于当天公布二十位获奖名单!
名单公布后,中国法制出版社将在一周内为您寄出此书。
以下是本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公产房纠纷裁判思路与法律适用
作者:李超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ISBN:978-7-5093-7459-7
定价:98元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李超,男,1978年生,天津蓟县人,民盟成员。现为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主编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案例评析》,代表性论文有《侵权法上的防御性请求权研究》《物之毁损的恢复原状与金钱赔偿——多种侵权责任方式下的解释论》《履行请求权之界限与给付不能》等。
公产房是我国传统福利住房分配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产物。在国家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后,福利住房分配制度走入了历史,居民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对于原有通过福利分配所取得的“公产房”,国家允许通过购买产权的形式取得所有权。所谓的公产房纠纷案件是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案件,如同公产房制度本身一样,它也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性,加之法律规范的阙如,给司法裁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本书内容涵盖了直管公产、企业自管产、代管公产等类型公产房屋在权属确认与保护、租赁、转让、继承、离婚、拆迁安置等方面的纠纷案件,还包括已购公房、“央产房”以及“文革产”等特殊产权房在处分、收益、上市交易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案件。本书力求通过个案的剖析,探寻此类案件司法裁判的共通点和规律,为纠纷当事人及相关法律工作者提供全面、实用的实务指引。
本书分为疑难问题与疑难思路,典型案例,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三个部分。疑难问题与疑难思路部分,重点阐释了公产房承租权的法律性质、公产房的继承和转让、已购公房的上市交易、公产房承租权的确认与保护等几个问题,提出了公产房纠纷案件的法律解释方法与裁判思路。典型案例部分,共收录了60个案例,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刊登的案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4个案例。针对这些案例,共梳理出57个核心问题,对每个问题,均归纳总结了裁判要旨,并附列相关法律条文。所收录的裁判文书兼顾一审、二审及再审案件。对案例中的当事人信息,除收录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刊登的案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以外,均作了隐名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部分,包括与公产房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政策性文件等,特别收录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重庆、山东、辽宁等地法院的司法政策文件,对于诉讼和裁判的指导价值颇高。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高治、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鲁令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李莹、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孙伟、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于筱江诸位法官,帮助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法制出版社的李小草编辑从本书的体例安排、内容编写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指导;任乐乐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致诚挚谢意。
囿于学识陋见,书中错误和不当之处难免,诚恳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李超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