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讼CLUB ]是一系列法律人的线下沙龙活动,由无讼团队倾力打造,旨在为法律人提供一个交流技能、经验、和心得的平台。
无讼CLUB全新升级,掀浪归来。10月16日,陈少文老师在无讼CLUB“重返法学院”专场中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视频
以下为陈少文老师演讲的精彩文字实录
如果有一个机会重返法学院,你会不会做出和现在不一样的选择,你会不会重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我很悲痛的告诉各位,就算你回去了,你还会像当初一样选择。为什么?因为决定你人生选择的不是此后的境遇和现在的观念,而是当时的制约条件,对吗?当时我家里穷,我只能选择考公务员,当时我想出去看看所以我只能出国。不是因为观念和境遇改变就能重新设定自己的生活,永远是当时的制约条件而制约了当时的选择空间,所以即使重回我也只能那样再过一遍。今天我们只是在思维里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能改变的话我们该怎么改变?其实人的一生是无数的现在,与其说重回法学院不如把现在的每一天都当作法学院。而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中,阅读是要伴随我们一生的伴侣,法律人应该怎样选择阅读书目;法律人应该如何高效阅读;法律人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思维?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
怎样选择阅读书目
重构大师的书房
怎么选择阅读书目呢?我当然很想看一看朱苏力老师家里的书房都有哪些书,可是他不让我进。我当然想知道王振民教授的家里都有哪些书,他也不让我进,那么我们怎么办?把他们的著作找来看它的注释是一个好的方法,它所有著作当中会重复出现的注释就是他家书房的构成,所以我喜欢研究注释,并按照注释买到他们所有的注解书目,这样我就可以在家里重构两位院长的书房。然后把这个书房的书全部都读完。这样我就可以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知识谱系,因此我就能够得到和他一样的知识结论。我现在家里面有一万多册书,如今每个月我都要买至少5000块钱的书,这些书已经把家里面的书架全部堆满了,所以为了堆这些书我必须再买一套房。
平衡自己的已有气质
你们有孩子吗?怎么给孩子安排书目呢?在我看来,父母喜欢文学千万不要让孩子只读文学,父母喜欢科学千万不要让孩子只读科学。如果喜欢文艺结果一直读文艺,喜欢哲学结果一直读哲学,那么结果肯定是学哲学的人越来越轴,学文学的人越来越多愁善感。
我们的读书应该是反过来,如果你一直喜欢读哲学,请读一读琼瑶。如果你一直喜欢读琼瑶,请读一读黑格尔,所以读书的书目选择应该是平衡自己的已有气质而不是强化自己的已有气质,所以从现在开始理性的人读一点感性的吧,感性的人读一点理性的吧,这才是阅读书目选择的指导思想。
所以如果你让我给下一代提供一个书目,那么我会说如果你喜欢文学,请让孩子读科学,如果你喜欢科学请让孩子读文学。科学阅读方面,千万不要先读地质,应该先读天文。文学阅读方面,千万不要先读唐诗宋词,而应该先读先秦散文。为什么科学要从天文开始,文学要从先秦开始?
因为唐诗宋词当中有中国文人最不好的一种情怀:多愁善感。大家记不记得有一句词叫做“儿女共沾巾,无为在歧路”,各持毛巾一端相持无望,竟无语凝噎。我们唐诗宋词是不是都是这种多愁善感的文人情怀?多愁善感是文人最可怕,而怀才不遇是中国文人最经典的心理底色。所以我有句话叫:没有学气象之恢弘,千万不可学文字之华美。因此先用天文学奠定你恢弘的气度,用先秦散文让你有恢弘的格局,然后才能吐文字之华美。所以读书的书目选择首先要开拓自己的心胸,平衡自己的气质。
选择属于自己的经典书籍
大家心目中的经典书籍是哪些?我们是不是从大学开始教授就给我们开了好多的书单,我想那些书单中一定少不了如下作者:边沁、黑格尔、康德、孟德斯鸠……可是老师为什么要给你开这些经典呢?你们猜一猜老师真的酷爱读这些书吗?答案是:他们不是在给大一的学生推荐书,而是给他们的同行在开书单。他们怕给你开的书浅薄了被同行耻笑。
所以请记住,不要再相信任何学者给你开的所谓书单,他不是在给你开,不是在照顾你的阅读阶梯和层次,而是给同行开书单,以展示自己的学养深厚。而且他开的书单往往早已失传,不再再版。因此“生僻”这是他们开书单的主要标准。
究竟什么才叫经典?如果于丹的《论语心得》读了以后能够指导我的一生,那就是我的经典;如果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对我而言,除了找自卑外没有其他的帮助,那么黑格尔对我就不是经典。
那什么是经典呢?经典该怎么读呢?我会这样的安排自己的书目选择,比如说我要读《雍正王朝》,给我提供几本书,你们能想到的有哪些?
听众:二月河。
陈少文:还有呢?
听众:《清史稿》。
陈少文:还有呢?我会选择4本书来读。
第一本书是《朕知道了》,这是一本历史随笔,专门写雍正的王朝当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随笔最大的好处是轻轻松松读完,对雍正朝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框架式了解。
第二本书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帝王传记系列,这个人叫冯尔康,是人民大学的清史研究所的重要研究员。他写的《雍正传》和当年吴晗写的很多明史传记一起被列为人民出版社的帝王传记经典系列,这是一本学术专著,总共有724面,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考据学历史著作。
第三本是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光九王夺嫡就有600多页。
第四个我会选择唐国强所演的《雍正王朝》,这四本书放在一块变成了我读雍正王朝的一个系列,我会先读随笔,建立对它历史王朝重大事件的概括性认识;然后立即选择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雍正传》,详细了解学术界对它的定论;接着我再看一下娱乐小说怎么去戏说雍正,读完这本二月河,是不是就可以站在学术的角度提出二月河著作的56处错误呢?最后,读了一天是不是特别累,那么晚上就应该看唐国强所演的《雍正王朝》。在观看过程中,你白天看到哪一段晚上就看哪一段。
角色代入:充分消化书籍的一种好方法
在观看《雍正王朝》的过程中,推荐大家要不断按下暂停键,不断把自己代入雍正王朝的情景,想象一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你是雍正你会怎么处理当时的历史事件,怎么摆平臣下对自己的不满,怎么去和王储争夺皇位。
这样不断用暂停的方法代入,你就能拥有雍正的那种胸怀和视野,就能学会他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所以这四本书读完以后,你会对同一历史事件得到四个版本的解读,而且相互参照。最后你才知道学术经典何以成为经典,而戏说何以成为戏说。而且你会反思:如果自己是雍正会如何处理类似事件。结果读了传记后,自己活脱脱的有了雍正的思维方式。其实,读传记的目标绝对不是读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而是理解他们在人生选择关口会如何思考。
所以我读传记的方法很简单,读了雍正我就会告诉自己:雍正在我这个时候他会这么做。我读了《毛主席传》就会告诉自己:毛主席在低谷的时候他会这么处理人际关系;我读《邓小平传》会告诉自己:邓小平会那么处理工作生活;我读《佛陀传》会告诉自己:佛陀会这样取舍物欲得失。
所以读了20本传记以后,在我人生的任何一个关口我都能找到20种人生选择,然后选择哪一种最适合我。结果我发现苏东坡的选择最适合自己,所以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其实不在当代,我的朋友都在传记里。另外,怎样读名人传记呢?一本传记需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吗?当然不用!他小时候怎么过和他老了怎么活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是现在30岁,你只需要读20个传主30岁在干嘛。其他环节跟我完全没有关系。比如邓小平他当了总理以后怎么活的跟我有什么关系,等我当了总理再看。我现在需要看的是他在江西被打倒以后他在做一些什么事儿,给领导写了哪几封信,他是怎么利用社会资源来思考国家民族走向的,这才是我在低谷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千万不要再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了,那是他的人生和你的人生没有关系。
其实选择传记也是大有学问,试想,如果是一本自传。那么它的第一章一般是先写祖先还是先写自己?如果是自传他一定会写自己的童年。可如果是别人给他写传记第一章一定是他祖上几代如何如何。这是为什么呢?你会发现这潜藏着人的一个心理,如果别人给你写传记会认为你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你是富二代,跟你的努力没有什么关系,换作是我我也能成功。可是自传都从自己小时候开始,这种潜在的台词就是你别看我成功了,其实和我爸没什么关系,全靠我自己的努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你们手机上发现好照片,第一反应是你用什么相机拍的?而如果你拍了一张烂照片就说你的拍摄水平真差。人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所以永远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己不能改变的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于他本人,找到自己心理上的那种优越感。所以我读传记都读什么呢?我会选择经济人物的传记来读,政治家的传记不值一读,为什么?因为政治家成功的因素没有一个是写在书里的……他怎么登上皇位的是不可能写在自己传记里的,除非你是他身边的李莲英才能知道所有的细节。而经济人物的传记又值得全部读完吗?也不一定!如果他所处的行业是国有垄断行业,那么他的传记也不值得相信,因为他的成功取决于国家垄断政策。所以你要读的应该是在完全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脱颖而出、风吹浪打、最后流传下来这些人。比如在海南当初创业的2万多家企业最后只剩下了5家,所以冯仑和潘石屹的传记值得阅读,因为他们可以把所有成功的经验都写出来,大家不信看一下冯仑的三部曲《伟大是熬出来的》、《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因为他们就是摸爬滚打起来的,所以选传记也有讲究。
还有,其实很多历史书都不值得去看,为什么?因为它只告诉你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在多少多少年,是在金田起义的,但是却不告诉你为什么是在那一年,为什么是洪秀全,为什么是在金田。而我们小时候所有的考试都考的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个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问的是为什么是这一年,为什么是这一天,为什么是这个人,为什么是金田,哪本历史书给我解释清楚了这本书就值得精读。我终于发现一本书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是唐德刚写的《从晚晴到民国》。中间有一个章节标题就是:“为什么在金田起义”,看到后我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精读的好书,洪秀全是广东人,可他为什么要跋山涉水跑到广西去起义,在周围起义不就完了吗?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因为广西在晚晴民族林立,连汉族都分为早期移民北方的人和晚期移民南方的人。所以早年移居和晚年移居的汉人之间矛盾林立,而且苗族地区也有熟苗和生苗的对立,因此你发现民族之间有对立,民族内部也有对立。所以民族矛盾很容易被那些起义的人士加以利用,在这种环境下它的起义的条件就非常的好。再加上盗贼横行,民生贫困,所以起义条件非常成熟。
可是洪秀全为什么不在广东起义呢?因为他要用拜上帝教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之子,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他要有神秘感,可是洪秀全在广东多次科举失利,周围人都说他是一个蠢蛋,如果他在广东家乡说自己是上帝之子怎么可能会有信众?所以他要跑到一个完全不了解他的广西去,而且山川隔离,没有任何人有灵通的消息。他这个时候托借宗教就很容易取得信徒的信任,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他选择金田是有其道理的。
所以,大家将来选书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起义安排在秋收以后,为什么首次起义是在武昌,苏力的《送法下乡》第一个序言标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送的是法,为什么要送,为什么是下乡?把这几个词全部拆开多问一个为什么,那就是你读书最后的答案。没有讲解为什么的书都不是好书,而这样的书其实太少太少了。书是可以读完的,张五常在大学期间就把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了,他读的是亚当·斯密经典经济学的源头著作,然后第二步学习严谨的学术规范和推理逻辑,第三步现在市面上出的新书一概不读,只读内容摘要和学术动态,读了源头再读了逻辑,那么剩下市面上的书就完全可以粗读了,所以书是可以读完的,只要你读脉络,只要你读思辨,只要你读源头,书完全可以读完!
刚才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选书的方法,我最后再讲一个小技巧。请问如果我们要了解文革,有一本书叫《文革十年史》,篇幅是10万字,另外一本书标题是《暴风雨里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篇幅是60万字,你会选择哪本?如果大家对这两本书感到陌生的话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设你要指导一篇本科论文,它的篇幅是5000字,而学生要写的题目是依法治国。请问5000字能不能说清楚依法治国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上大学的时候没有钱,我选书的标准都是非常简单。我会把一本书拿过来看一下定价,然后再看一下字数,最后做一个简单的除法,然后算一下一块钱能买多少字?在我没有钱的时候这个算法帮我选出了好多好书。自从漫画书出现以后,我发现这个方法不灵了。长大以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叫:“题目小的不能再小,字数多的不能再多,一般一定是好书。”以本科论文为例,5000字讲清依法治国不可能,所以我就让学生改。结果有一天有一个硕士写篇叫《动物主体的法律地位》的论文,5000字。各位认为这个字数能讲清楚吗?动物主体的法律地位,这是一个博士的问题,50万字都说不清楚。题目太大了,于是我就给他提出修改意见,我说:“同学,你把这个题目改小一点,5000字篇幅太小了。”他想了一下若有所悟,没过两天回来把题目改给我看了,结果我看了以后气的七窍流血,差点一命呜呼。题目改成了《论昆虫类动物的法律地位》,我说你还可以再小一点没有觉得吗?你可以直接写蜈蚣。他错误地理解了我的意思,但是各位想想这句话是很有启发的,当题目小的不能再小,字数多的不能再多的时候,请问这本50万字的书还能注水吗?
如何培养阅读思维
不停在现实和理论中往返
虽然我不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国》,但作为老师,自己必须还得读一下,读了以后痛不欲生,看不懂!怎么办?赶紧到街上买菜,买完菜回来做饭,看菜谱!所以我读书一般都是交叉进行,读完《理想国》读菜谱,读完法哲学读唐诗,人生就在这种交叉往返当中获得了意义,而且在炒菜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老子刚才说的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天晚上一篇政治随笔就写出来了。你们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不就是在和室友争夺厨房的过程中写出的吗?所以要在阅读当中不断的转换,千万不要一直沉浸在菜谱这种畅销书当中,也不要一直沉浸在黑格尔的纯粹理念当中,在这两者之间不停的往返,就像读书要在现实和理论之间不停往返一样,越是往返越能返照。
这样往返有什么好处?我举一个例子,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接触没有接触过佛教?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无我”,就是人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人生就会特别的快乐。
可是谁能告诉我“无我”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一天我去看趣味哲学史,一个例子让我立马豁然开朗,我突然感觉自己被空掉了,立马想到了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整个人被空掉了。
我来讲一个故事你来体验一下无我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就会立刻懂这个概念。
如果一艘船是由500个木板组成的,500个木板可以任意拆解。好,现在问大家,如果我把500个木板当中两个木板拆掉换成两个新的木板,498块保留原样,换掉两块木板,请问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还是!
好,请问换掉4块木板还是不是?再接着往下回答,换掉20块木板……换掉300个木板,最后换掉500个木板,500个木板全被换成了新木板组成了一艘船,请问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不是了!
这个变化是从哪个结点开始的,换掉第几块木板的时候突然不是那艘船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换两块的时候是,换四块板的时候是,换八块板的时候还是,换500块板的时候你再也不敢说是了,可这个变化是从哪个点开始?量变如何产生质变,那个点到底在哪里,是什么让我心里发生了变化?
好的,我再问你,被换掉的500不快木板在旁边又重新组成了一艘船,请问哪个是原来的那艘船?听了这个例子以后我突然理解了,原来其实我们都没有“我”这个概念,“我”是由眼睛、手、腿、鼻子组成的,但是这都不是我,我突然深刻理解了佛教的“无我”这两个字的来源,所以不要轻视畅销书,如果你读哲学书一直读不懂,偶尔看看畅销书能帮你汇通。
反思那些所谓的“常识”
我们要反思一些早已成为定律的东西,所以一定要看那些能够启发我思维的书籍。一提到中世纪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残酷、黑暗,你能想到的第一个事物是什么?宗教裁判所!好的,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阅读就是要挑战自己的第一反应,法律人能不能沿着这样一个惯常的思维往下走呢?1998年梵蒂冈教皇开放了信教库的档案,向全世界30名学者公开所有档案后,大家发现所有宗教裁判书审掉的15万人士当中,最后被移交宗教裁判所的不足10%,最后被执行死刑的不足1%。而中国现在无罪判决率,每年700万起刑事案件,无罪判决率500多起,所以如果两个数字相比较的话还不知道哪个更黑暗呢。但能这样简单的比较吗?
不能,那为什么移交到宗教裁判所的人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全被判处死刑,而死刑判决率只有1%呢?其实,布鲁诺、圣女贞德只不过是影视作品当中发生的几个经典极端案例而已。你说它残酷,你说它黑暗这是法律人阅读的大忌。当你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个被描述对象的时候一定是学术无能、知识有限的体现,因为历史事实不可能像形容词一样那么简单,那么清晰。一个时代就用黑暗两个字来形容,你得回答我它为什么必须黑暗,它为什么必须残酷,这才是我要读出来的东西,不要用形容词解释一切,你要告诉我它为什么残酷。秦朝为什么要连坐?它没办法,国家没法掌握每个人的信息,连你的出生年月日都不知道,那我要怎么知道你要不要判死刑,能不能达到征兵年龄?很简单,既然没有你的出生年龄,没有身份证号码,那么1米2为界,1米2以上18岁了,1米2以下未成年,一律以身高为界。皇权无法监督下面每个公民行为的时候,一个词就出现了,叫连坐。我既然不能监督每个公民,那就让你们之间互相监督,只要有一个人犯事全家就满族抄斩,所以诛九族是为了解决国家信息成本过高的问题。现代之所以没有连坐绝不是因为国家文明了,因为我们不需要残酷了。千万不要再用形容词解释我们看到的历史现象,你要告诉我为什么它必须残酷,为什么现在不需要残酷了,这才是读书应该读出的东西。
后来我才发现宗教裁判所其实根本不残酷。当时为了和世俗法院争夺裁判权,教会法院必须发明出一套更加文明的诉讼体制,以把更多案件抢过来。所以当时的宗教裁判所比当时的世俗法院要更为文明,相对于世俗法院的神释证据制度,教会法院率先发明了法定证据制度。你们是根据神灵裁判来裁定案件,扔到湖里看谁起来了,手上被铁煲一下看有没有被烫伤。我们的教会法院不一样,教会法院完全根据证据来裁判案件,所以法定证据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你说它残酷是比现在残酷,但是比当时的其他法院是更加文明。
如果这样来解读,你会发现历史事实果然佐证你的观点,当时很多人是普通盗窃,要被交到世俗法院的。结果这个人为了让自己能够被移交教会法院审理,他在被逮捕的时候会大声喊一句:“我靠,上帝。”说完这句话就可以被移交教会法庭。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更加文明的对待。所以当你看到这些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宗教裁判所不是用残酷一个形容词能够解释的。
其实,再读历史书就会发现真正被误读的不是形容词,所有的宗教裁判所中只有一家被抹黑,那就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而欧洲大陆的宗教裁判所几乎没有被抹黑过,为什么?原来北方和南方的力量有对比,西班牙军事力量极强但是宣传力量极弱,因为欧洲大陆由于贸易的发展印刷术率先普及到了北欧和西欧地区,这些地方的印刷技术非常发达,可西班牙仗着自己军事上强大根本不在乎这些宣传。所以军事上的胜利者成了宣传上的失败者,所以西班牙一路凯歌猛进成了军事上的佼佼者,可是在宣传战上却处于下方。北方的所有机构都用印刷机大量印刷那些攻击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小册子,把对方描述地非常黑暗。所以启蒙思想家往往在咖啡屋里一边喝咖啡、一边想象宗教裁判所到底有多黑暗,写了很多小册子来抹黑对手,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宗教裁判所的黑暗是一种宣传战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北欧贸易引进了印刷术,西班牙没有率先找到印刷机。当你这样读历史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历史得到重新的解说。
怎样发现事实的真相
有一本书叫《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著),看了这本书我们就知道,原来需要这样解读历史才能培养我们法律人的思维方法。奴隶制是由于谁而废除的?南北战争、林肯、华盛顿?我想悲哀地告诉各位,华盛顿临死之前说了这么一句话,一般人读不到,我读到了。华盛顿临死之前说:“在我死后,在我老婆也死以后,把我们家奴隶全都解放了。”注意两个限定词,在我死后,而且在我老婆也死了以后,把我们家奴隶全都解放了,因为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你会发现我们以前很多习以为常的理解都是假象。
有人说台湾的蒋经国用一己之力结束了独裁,可是我想告诉你,蒋经国解除党禁、报禁是在他临死之前168天,他为什么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不解禁,还有168天就要死了他解禁了?路易十四有句有名的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但是我解读出了他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只有在我死后才允许阳光普照,这才是历史的真相。都不要影响我的利益,读了这些书我们看奴隶制应该得到另一种解释。
清兵入关之前满清那边是有奴隶制的,为什么要保存呢?因为在关内奴隶很难逃跑,而且逃了很容易被抓住。可是一旦入关奴隶就很容易逃跑,一旦逃跑了没有相关档案,到哪里都找不到。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如果入关还要保存奴隶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奴隶纷纷逃跑,你要保存奴隶制就必须要把这些逃奴给追回来,可追回来你发现县级政府重要的财政负担基本上都花费在追捕这些逃亡的奴隶身上,钱都花在这个方面也就罢了,可是花完钱以后抓回来以后你杀还是不杀?你不杀抓他回来干嘛,你杀他你还抓他回来干嘛?所以抓和不抓,杀和不杀都是悖论,后来就只能有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凡是收留奴隶的人一律杀掉。结果你发现这个方法也有问题,把那些收留奴隶的人全部杀掉,把皇帝的纳税人口给消灭了,那么就少了很多人纳税,因此两个方案都不可行,所以入关以后清朝基于成本的考虑最后废除了奴隶制。
我们再举一个跟法律有关的例子,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美国警察打黑人,我们一般的解读是什么?种族歧视。我想告诉各位法律人如果你得出的第一反应和你妈妈,和你奶奶在电视机前得出的结论一样,你这辈子的法律白读了,那还需要读四年法学院吗?把你扔出去重返一次,谁不知道种族歧视,凡是你脱口而出的那个名词那个概念一定不是事物的真正原因。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们终于发现为什么美国毒品犯罪被抓的一般都是黑人?不是因为很多人看着黑人不顺眼,而是黑人贩毒一般都是在街上交易,而白人贩毒一般都是在屋里和一些高档会所里进行,如果警察到会所里面去抓会涉及到很多问题,第一手续非常复杂,要拿搜查令。第二搜查令限制非常严格,搜查令只允许你搜查客厅,你就不能到卧室去搜查,虽然你明明知道毒品在卧室。而且一旦你踢错了门,那么就是非法搜查。其采集证据要被排除。可是黑人不一样,黑人都在街上,乌拉哇啦一顿话以后集体交易,50、60个人集体贩毒。警察晚上只要一出动一抓就50个人,执法效率非常高,可以节省出时间来去办更多值得花费精力的案件,所以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执法效力导致黑人被抓更多。推荐大家看一下布莱克的《法律的运作行为》,我们会得出和种族歧视这个第一反应完全不同的解释。
法律人的阅读思维:寻找最近的发生原因
读书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读书最应该读出的是那个真正的因果律,可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没有培养出这种锻炼归纳因果律的能力,结果经常错置因果关系。
举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大学生跟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过一个困惑:他说在上中学时老师有一次上课突然发出一个奇怪的声音,你们都知道是什么。结果班上有人在那里笑,老师一回头发现这位同学脸上挂着笑容,但是事实是他只是平时喜欢微笑而已,他的人生理念就是微笑并保持微笑。结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说你为什么要笑我?这位同学说不是我笑的,你凭什么要这样侮辱我,结果老师让他出去罚站。这个同学想了十年没有想透,明明不是我笑的为什么罚站的是我。愤青的情绪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法律人愤青比较多?我们可以用这个小例子来分析一下他的心理结构。
他认为不是我笑的,你罚我,所以我不满。可是我想告诉他的是:你错置了因果关系,老师罚你站不是因为你笑了,而是因为他提问你的时候你跟他顶嘴,是因为你顶嘴所以罚站了。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错置因果关系,所以经常抱怨,经常批判社会。可当你要建立起正确的因果关系时才发现原来错的还在自己。可我们法律人在分析问题时不也经常错置因果关系吗?
举个例子,著名的孙志刚案件:一个大学生被收容遣送到了收容遣送站,然后被执法人员一顿拳脚打死了,然后三博士和五学者纷纷上书,最后温家宝一纸命令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
好,我问大家,三博士和五学者的逻辑是什么?收容遣送制度是恶法,导致孙志刚被打死,所以应该被废除,这个逻辑对吗?这是正确的因果关系吗?我们通过阅读如果得不出因果关系的话,读再多书都白读,你读朱苏力,你发现他分析出了真正的因果关系,他用了一个类比非常经典,如果执法人员根据收容遣送制把孙志刚送进了收容站,然后孙志刚被执法人员打死,因此收容遣送制度要废除。好,我们做一个类似的比喻,根据《教育法》你被家长送进了学校,在学校里你被老师打死了所以要废除学校,各位听明白了?如果后一个逻辑不成立,为什么前一个逻辑就成立了?
因此你发现这个逻辑的断裂,中间一定被这三博士和五学者故意给忽视了,他们的故意忽视不是因为疏漏,而是因为中间有学者的利益,这个学者千方百计地在找一个中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希望由中国的经典案例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终于有一天一个人被打死,机会来了。所以孙志刚是中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几个人都抓住了,因此故意跳过那个因果链条,他被打死了,所以这个制度是恶法,因此要废除。因果关系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发现我们要找的遣送制度的确是他被打死的一个很遥远的原因,但是法律人要找的绝对不是那个因果链条当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我们要找的是离死亡最近的那个近因,这才是所有学者要找出来的那个东西,所有律师要找出来了东西,所有法官要找出来的东西,我们要找那个最近的原因。如果我们要找远的原因的话,你会发现中西之间的所有差异都是因为地理条件不一样,而且说了跟没说都一样。
西方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胡克,他有一本书叫《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如果任何原因都能够作因果解释的话,你会发现其实中西间所有的差异都来源于大陆版块漂移说,那还需要学术干什么?所以我们法律人以后读书能不能学到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能够在两个要素之间找到一种因果关系,而且要找到的是最近因的因果关系。
从此以后你的判决书,你的辩护词和代理词,包括我们平时所有的读后感不要再找那个遥远的原因了,要在最近的原因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法律人阅读思维最重要的一点。
实习编辑/雷彬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