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子午线”文丛图书系列文章,主编 毕洪海 

由微信公众号“雅理读书(yalipub)”授权无讼阅读发布

 

一.《活的宪法》

 

The Living  Constit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活的宪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曾评论说,活的宪法理论实际上使“宪法变得毫无用处”。他开玩笑说自己想要一部“死的宪法”,主张必须根据制宪者最初的理解解释宪法。


在《活的宪法》中,著名宪法学者戴维·斯特劳斯坚定地反对斯卡利亚、克拉伦斯·托马斯、罗伯特·伯克以及其他“原意论者”,用清晰、通俗的语言解释宪法如何合理地演进,而同时又不会陷入反对者所刻画的极端灵活性。


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活的宪法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自由主义理论,而是美国法学的主流传统,即普通法的宪法进路,植根于书面的宪法,但也以先例为基础。每一代人都贡献了指引和限制司法裁判的先例,然而又容许满足现今的需要,而不是迫使遵循早已作古的国父们的命令。斯特劳斯探讨了司法判决如何调整宪法的文本(以及相悖的原初意图)从而带来了美国若干最显著的成就:结束种族隔离、拓展妇女的权利以及言论自由。相形之下,原意论则存在致命的缺陷:不可能真正将原初意图奉若神灵、18世纪的理解也难以适应现代世界,而且让当代的人受几百年前的决定束缚毫无意义。

 

作者:戴维.斯特劳斯(David A. Strauss),现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杰出贡献教授,宪法学者,分别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哲学与法律学位。

 

译者:毕洪海,山东海阳人,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后于北京大学获宪法行政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术兴趣领域为行政法、宪法、政法理论、法律与公共治理等。


二.《宪法为何重要》

 

Why theConstitution Matters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

 

《宪法为何重要》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一个屈指可数的法律学者对美国最为关键的一份文件展开了雄壮有力的重估。


在这部令人惊叹且极不凡俗的作品中,哈佛大学法学教授马克·图什内特提出了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产生了一个完全意外的答案。他认为,宪法重要,不是因为宪法框范了我们的政府,而是因为宪法框范了我们的政治。他坚定地表明政治家和政党——而非最高法院的裁决——是我们的政治体系中宪法变迁的真正引擎。这一预言式的教诲将会鼓舞所有的公民,他们采取直接的政治行动来界定和保护作为美国人的权利与自由。


与其它法律学者将宪法单纯理解为美国民主的蓝图不同,图什内特教授聚焦于宪法作为政治论辩之制度性框架的具体方式。政府的每一分支都从宪法中汲取实质性灵感和程序性结构,但只有在存在落实有关变迁方案的政治意志时,这些分支才能够影响宪法变迁。因而,图什内特对宪法的政治理解并不要求公民们为了改善民族处境而关注最高法院每一个裁决的所有细节。相反,通过呈现国会与总统的关键性事实以及当下宪政体制的基本性质,他的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宪法为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而且——可能是更为重要地——揭示了宪法是如何显得重要的。

 

作者:马克.图什内特(Mark Tushnet),哈佛大学威廉.尼尔森.克伦威尔法学教授。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曾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助理,专业研究宪法及其理论,包括比较宪法。


译者:田飞龙,1983年生,江苏涟水人,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研究员,著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译有《联邦制导论》(合译)、《分裂的法院》、《人的权利》、《理性时代》(合译)等。


三.《德国政党国家:解释、发展与表现形式》


《德国政党国家:解释、发展与表现形式》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埃弗哈德.霍尔特曼, 1946年生,德国哈勒(萨勒)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党、政府学、地方政治、转型与政治参与研究等。


译者:程迈,1981年生,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2011年“联邦德国总理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政党制度、公民政治参与、非洲国家宪法转型等。


四.《合作:激变时代的合作治理》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ivate Role for Public Goals in Turbulent Ti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合作:激变时代的合作治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政府常常缺乏技巧、意愿和金钱来完成其治理任务。


《合作》第一次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各层级的政府如何通过“纳入私营部门”的方式来克服看似不能逾越的困难,同时更为有效地实现公共目标;公共部门究竟如何利用私人专业知识来推动生产效率、获得信息并增加资源。


在本书中,许多真实世界的实例——包括特许学校、就业培训以及纽约市中央公园的复苏——展示出公私合作如何、何时以及为何可以奏效,同时也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公私合作会失败。《合作》一书揭示了合作的方法以及如何开发私营部门的智慧和创业精神,并且为解决当今最紧迫的公共挑战提供了新颖且可行的办法。


作者:约翰.D.多纳休(John D. Donahue),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雷蒙德.弗农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部门改革和公共职责在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划分。


理查德.J.泽克豪泽(Richard J. Zechhauser),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弗兰克.P.拉姆齐政治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决定理论与行为经济学。


五.《依规则游戏》


Playingby the Rules: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of Rule-Based Decision-Making in Lawand in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依规则游戏:对法律与生活中规则裁判的哲学考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法律、道德、语言、游戏、宗教、礼仪以及家庭管理之类的事业,经常招致以下批评:构成其核心要素的,是“正式的”、“僵化的”、“机械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意指什么?规则是如何运作的?通过挑战当前大部分的法律、法哲学和哲学作品,肖尔不仅看到了规则担当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以及规则更严格运作的范围,而且对规则作为裁判过程中权力分配的工具提供了明确的理由;其关注的重点,主要并不在于规则增强了确定性或可预测性,而是在于规则反映裁判者决定的方式和裁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那些试图限制其他人作出的裁判的人。

 

作者: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 Schauer),弗吉尼亚大学大卫和玛丽.哈里森教席特聘法学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第一修正案荣誉教授。


译者:黄伟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点击主页面右上角搜索标识,搜索“书单”可查看“书单”往期文章。

 

 

实习编辑/董欣鑫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