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为法律人,有些体会只有法律人最能理解。在你的执业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情感让你不吐不快?哪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每周四晚八点“夜聊会”,与所有法律人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律界人生。

 

随着司考季落下帷幕,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们也开始了在律所的实习。那么,此时会面临一个问题:在一线城市留下来还是选择更容易生存的二三线城市?想必大家有着不同见解,借用陈鑫范律师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终究大家还是殊途同归,追求的无非就是“活下去”,然后“活得好”。

 

整理/无讼观察员 张洁

 

李承蔚

北京市尚公(昆明)律师事务所  执行主任、言必称占据“北上广”高地的“梦魇”

 

言必称占据“北上广”高低的“梦魇”


但凡对律师行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若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域,自然“不畏浮云遮望眼”,便于自我“包装”,擅长说“故事”,轻易辐射全国。


但这有时不过只是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能否对其他地域,乃至全国产生影响,不是简单取决于是否置身于“北上广”,而是看个人内功修炼是否“到家”。如果没有在某个领域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想“挟地域以令诸侯”是难以如愿的,尤其想长时间“令诸侯”就更难于上青天!


当然,地域间差异所带来的机会多寡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时,所接触的法律实务的多元性,前沿性,挑战性等也有较大差异。从这个角度,选择“北上广”执业对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的成长自然大有裨益,也更具有利条件。虽然如此,但并非对所有人奏效,犹如橘子之于淮南淮北。在哪执业,还得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人云亦云,终致邯郸学步就遗憾了。


“天时,地利,人和”固然重要,但切忌神话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尤其在人情影响深远的我国,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选其一时,自然“人和”为先。


就律师业而已,“天时”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决定或改变的,这只能“听天由命”,顺势而为。遇到大政方针有利于法治推进或一些大的改革举措,机会自然较多。地利、人和是个体可以据己情况自由选择的。但两者之间,“人和”自然更受人重视。因此,律师执业往往更多考虑的是“人和”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和”存量在哪里?(2)“人和”增量在哪里或如何建构“人和”城堡?


虽然“天时、地利、人和”尤为重要,但不过是“外因”而已。我们固然要重视他们,但断然没有“神话”的必要。哲学思维告诉我们,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尤为核心的是“君子务本”的自我修炼,而不是一味假借外求。


“内圣”才能“外王”,褪掉“花花世界”的色彩


说一道万,地域固然重要,但不过是外部环境而已。这对律师事业而言,不过是一个小环节而已。选择了“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纵然从眼界,视野,实务磨砺等方面取得了“捷足先登”的优势,或占据了执业的“诺亚方舟”,但这不过是起点的参照而已,要知道,律师执业犹如马拉松比赛,关键要看是否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则,途中就得铩羽而归。


老祖宗说,内圣外王。就是倡导道藏于内心或养圣人之德,以此达到“外王”。这里仍然绕不开“自我加持”、“自我修炼”!所以,身为律师,能够选择更好的平台固然好,若无法选择到好的平台,不妨通过埋头苦练内功,同样能“殊途同归”,追求到理想的职业境界。


总结


就个人而言,当初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云南,两眼一抹黑。不仅家人,就连不少亲朋好友都觉得我脑子“进水”了,居然离开各种条件都较为成熟的重庆,来到陌生的西南“蛮荒之地”——无论从生活,居家,还是工作等,都是大忌。但我就这么任性的过来了。通过这些年的打拼,算是赢得了执业的“方寸之地”。


期间,虽然有北上广的一些律所抛来橄榄枝,但我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民情怀,自然也就婉拒了各方盛情。目前,我也乐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结合个人的情况,兼顾区域发展,着手打造个人的专业槽,期望将所学所用帮助到周遭的人,也不算枉来云南。


总而言之,地域对于律师执业固然影响巨大,但相较专业的建构而言,孰轻孰重自然不言而喻。如果能兼顾地域与“人和”,且找准个人的专业定位,然后纵深挖掘,建构好专业槽的打造,律师执业也算是能够“一马平川”,风景独好!

 

梁栩境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相对而言,律师执业地域的最优选择,往往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


首先,在这四个城市里面,不仅有庞大的法律服务市场,而且各法律服务产品品类众多,可以说无论你是从事刑事、婚姻还是各类商事业务,均可在北上广深找到适合的律所开展相应业务。


其次,在业务量上,北上广深亦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尽管不能以总量衡量个体,但平均水平的上海律师,其收入亦会比二线城市的一般律师要高。


最后,司法环境相对较好。在司法改革环境下,北上广深成为各类重要制毒改革的试点城市;同样,法治环境较为开明的北上广深中,所谓的“关系”、“后门”等作用也会被淡化,执业环境更好。


当然,在认清执业地域的优劣后,我们也要考虑自身因素,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执业地。


自身学历、业务技能、校友圈子等,均是需要分析的因素。毕竟如拥有能够在国内一流大所打拼的能力,那为何不去呢?同理,如校友群体多在某个城市发展,那也不妨投入进去,毕竟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发展,也是美事一桩。


对于年轻律师或是立志于加入律师对于的毕业生而言,个人认为还是去大城市中的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较好:

 

可以见识较多种类的法律业务,能够迅速明确自身以后努力发展的业务领域方向;而专业的分工和细致的管理,能够使自己在事业起步之处便打下夯实基础。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选择什么地域执业,专业化仍然是第一重要因素。不同地方执业的律师在工作习惯、人文文化上可能会存在差别,但各地的优秀律师,无疑均是专业的。无论身在何处,专业仍然是律师的立身之本。

 

何俊 

广东方图律师事务所

 

前段时间招聘,看到一个很优秀的男孩简历,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说不好意思,已经决定在广州发展了。

 

确实,律师选择执业领域,很多人就是毕业生找工作一样,优先考虑是在北上广深区域,而非像佛山这样的二线城市,大家都认为大城市就意味着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其实,这未必尽然。

 

第一、工作的平台肯定比区域更加重要。我当初在选择执业领域的时候,本身是在广州生活工作的。但是在广州面试了数个律师事务所之后,发现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知识产权业务的好平台。此时,刚好有认识的人向我推荐佛山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律师事务所,让我感觉在这个平台上发展是有预期和保障的,因此很快下定决心来佛山发展。

 

第二、二线城市相比北上广深,更加适合年轻人安居乐业。大城市虽然繁华,但是其工资收入标准并不比佛山这样的二线城市高出许多,比如很多广州律师事务所开出的薪酬并不比佛山所薪酬高。但是大城市目前的房价、租金成本都极高,比如深圳房价均价超过6-8万,广州房价超过3万元,对于刚刚入行的年轻人而言,生活成本和压力太高,不利于执业之初以学习积累为主要目标的实现。

 

第三、二线城市更加珍视人才,有相当多的人才鼓励政策。二线城市由于地域劣势,为了吸引人才,通常会出台很多好政策。比如佛山就有如下政策:人才入户门槛远远低于广州,律师想在佛山入户相对容易;佛山建设了人才公寓,符合资格条件的人才可以支付较低的租金成本,甚至免费入住;佛山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研究生人才不仅在实习期间给予1500元的补助,而且落户后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人才奖励;佛山对于通过专利代理人资格的人才,一次性给予一万元的奖励等等。

 

所以,选择像佛山这样的一个二线城市,其实发展机会并不一定就比北上广深差。相反对于执业之初的年轻人而言,二线城市的多种人才奖励政策,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如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反而更容易立足,并更快的在业内建立自己的知名度。

 

任立华

宁夏兴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律师

 

人间一切事物,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万物轮回的一切因素。因此,才有了《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作为律师,同样需要关注以上要素。在此,笔者不谈天时和人和,主要谈一下地利。


由于笔者较为丰富的执业经历,很多想要从体制出来从事律师或者想要更换工作地点的律师朋友向笔者咨询到哪里执业为宜,笔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自己的性格适合做律师,家庭支持,还是早早选择到一线或省会城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律师行业本就属于服务业,所在城市的发展会决定你视野的高度、所接触的业务类型,更会决定你的收入高度。实际上,通过检索某一城市的裁判文书数量和类型,就可以印证这个观点。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和律师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化是律师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就需要选择足够支撑你进行业务学习、积累和实战的平台,在这个方面,一线或省会城市的律所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一线或省会城市的律师虽然无法做到如商人般“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度,但却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危机感。因此,在新兴的业务领域如私募、企业合规、反垄断、融资租赁业务、家族财富管理、明星传媒法律顾问,都是在一线或省会城市生气勃勃,引领行业的发展。同时,已有成熟业务类型的精细化及衍生领域的综合服务方案,如高端的刑事辩护、企业高管的劳务薪酬纠纷、跨国婚姻、继承纠纷等也必须基于大量的案例积累和团队协作,这就需要所在律所在该领域内的经验和品牌的积累。


因此,笔者认为,基于长远发展和专业化角度的考量,执业地域的选择关系到律师的执业定位和专业化问题,尽量选择一线或省会城市。因为律师本就是一个要具备空杯心态的职业,既然注定时刻都要重新开始,每天都要去面临一个个不同的棘手事务,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起点拔高呢?要记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任勇亮

陕西尊知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认为律师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法律服务有更多的市场。无论是预防纠纷还是解决纠纷,经济发达的地方更重视法律的作用,人们的观念更容易接受通过合同安排权利义务或者对簿公堂恢复权利义务的应有状态。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地明显律师行业发展的比较好。


第二,经济发达的地方有更多规范、优秀的律所。律师行业积弊深重,如实习律师没有工资或者很低工资、青年律师难以存活、律师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律所管理涣散等现象很普遍,这些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能会稍微缓解一些,而规范、优秀的律所会在入职培训、业务培训、职业技能、劳动保障等方面为新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经济发达的地方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适合创业。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更多律师一个人在创业、在战斗,这个情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或许这也是行业的规律性现象,个人只能接受。但是,与经济落后的地方相比,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模式、新的敢为天下先的律所管理团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职业地域的选择考虑经济发达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更多是陌生人社会,对只有满腹学识、满腔热血的青年人更合适。

 

李睿

法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隆安(上海)律师事务所


每到毕业季,总会有学生纠结不堪地来找我,"作为法科毕业生我应该留在上海还是回老家?"在近期活跃离职的法官、检察官群,也一直有人提问,"我准备或者已经离开前公司了,是去北上广深还是留在本地发展?"


"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个难题。"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经典台词来形容律师的执业地域选择,再恰当不过。但对于不同身份、经历、教育背景的律师群体来说,应该会有不同的选择。


截止去年年底,全国律师的总人数已经是29.7万多人,律师事务所达2万4千多家。绝大多数位于东部省份,其律所的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排位在前的,但是纵观全国来看,地域不平衡性,资源的不协调性仍然非常突出。


对于清北复交等一线城市的法律名校或者海归的JD/LLM来说,一线特大型城市无疑是理想的选择。一线大所定位于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高端现代服务,不仅需要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传统四大金融业态提供服务,更与时俱进要为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私募基金等新金融业态"保驾护航",需要与境外组织和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能够熟练运用一门或多门外语,通晓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疑是对供需双方都是最佳的选择。


同时,律师执业是又一个社会成本和嵌入型很强的行业,对于社会资本和地方性社会关系网有天然的依赖性。收入和工作机会上的差距,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因此,留下还是离开,要好好问一问自己。

 

陈鑫范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如何去选择执业的城市?笔者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活下去。生存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这是每一位律师在选择执业城市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解决不了生存问题,谈任何理想和责任都是耍流氓。因此,我们在选择执业地域的时候不可盲目的直奔北京(现在已经限制外地律师入京)、上海、广州、深圳,看看那些抱着黄页打电话发短信扫公司的,雇人到公检法、看守所门口拉人的,蹲别的律所门口抢业务的,包打赢的、常撕本的(承诺打不赢就撕律师本),勾结极少数公安人员当"打捞队"队长的,在报纸上登广告声称精通刑民行政及所有非诉讼的,写一张广告语站大街的,甚至给法院写公开信要案子给提成的律师们,你就应该明白北上广深不是那么好混的。


2、活得好。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们每位律师应该考虑哪里能让你活得更好,这不仅仅是指业务收入更高,还有比如执业环境、律师执业氛围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这个时候,我们的眼界要开阔一些,全国那么多城市,哪里都可以去,只要能活下去,标准就应该变为哪里更有利于发展,这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专长等方面分析。


3、解决了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后,就该多考虑尽社会义务。律师作为法律人的重要一员,理应成为平衡各地区法律力量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当然,你带着对法律的理解适用、执业的热情、执业的准则去了,准备修正"落后"地区的错误,而他们则未必能接受,很可能他们因为没有准备好而拒绝接受,这也是我们在尽社会义务的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总之,律师选择地域,其实地域也在选择律师,这是一种相互选择,正如歌词"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其实都是一种相互选择、相互改变。律师需要更理性的看待自己,地域要更快的做好准备,用更包容的心态接受律师的"入侵"。平衡各地区法律力量任重道远,却又不远!!!

 


下期预告: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律师总是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形象,但如果经验不够,也可能会一不留神用错了言辞酿成错误。在与客户的沟通谈判中,你是否曾有过因为“说错话”而发生的惨痛教训?你有哪些与客户沟通的经历值得分享?下一期夜聊会,我们一起聊一聊,那些在客户沟通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微信号:wusongyueduxms),或发送至投稿邮箱(tougao@wusongtech.com),和我们分享。

 

如果你有其他想聊的话题,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