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为法律人,有些体会只有法律人最能理解。在你的执业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情感让你不吐不快?哪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每周四晚八点“夜聊会”,与所有法律人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律界人生。
不知道在踏上律师道路之初,大家对于自己的师傅有着怎样的幻想?是不苟言笑、严肃利落还是大家风范、妙语连珠亦或是《Legal High》里古美门律师这样的毒舌角色?
本期“夜聊会”请到七位律师讲述有关师傅的故事。有具体讲自己师傅是个怎样的人,也有表达对这一群体的尊重,有初级律师的心酸,也有合伙人曾经的回忆。当师傅真正地成为律师工作的一部分时,他们被同时赋予了专业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意义,能在专业上纠正错误,也能在处事中教会徒弟如何成熟。那么此时这个“师傅”的角色才算落地,立体可触,甚至成为律师生涯中的精神向导,为年轻律师所钦佩。
最后,祝愿大家被虐着也进步着,羽翼渐丰。
整理/无讼观察员 张洁
李常永天津行高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
从研究生时代起,我就对刑事辩护抱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做一名专业的刑事律师。在好友陈绍娟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为你辩护网"团队。我的入门师傅是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的陈武律师。
起初,我们的沟通并不顺畅,有时还充满火药味儿。我撰写的辩护词总是惯于长篇大论,似乎不"长"不足以展示"理论功底"。我相信这是许多初入行者的通病。陈律师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以为我就够书生气了,没想到你比我还要书生气。这样不行,观点不突出……"陈律师对于文书写作的要求极其苛刻,一份辩护词通常要修改六、七稿。他的口头禅就是"还是不行",很少听到他对我表扬一二。他是"魔鬼式训练法"的忠实拥趸,擅长安排大量的工作将我累得疲惫不堪。然而有一次,我发现他深夜还在批改我的合同文本,发稿时间是凌晨两点半……
陈律师的指导,为我的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半年后,我离蓉回津,执业于天津行通律师事务所,潜心修习刑事辩护,凡有获益,皆为我师。而今,当我以同样苛刻的标准要求我的助理、搭档时,他们就像当时的我一样,会怀有一些小小的抵触情绪。此时,我总是感同身受地想起陈武律师,并体会到了他当时的用心良苦。对这位师长,我一直心怀愧疚。在生命中,有人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并无私地督促你成长,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D律师
西部某所律师
第一次在面试时见到"师傅"时,他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成熟律师形象:西装革履,精心打理过的发型。但没有多余表情的脸、那副金丝框眼镜还有惜字如金的表达也让我隐隐感觉到漫漫助理路,注定会被虐得体无完肤。
一次亲眼见到他对团队里的一位律师说了一句:"你那西服是几千块来着?我还以为是七八百的。"从此奠定了"老大"的江湖地位。
老大不按常理出牌。发出指令时,从来不告诉我们具体内容,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能及时地"揣度圣意"。以至于经常接到指令"马上出发"但却根本不知道要去干嘛,慌忙收拾起电脑和可能用得上的资料,提着大包小包走出办公室却发现可能我们只是去法院领一个传票。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小白一只。
老大也不像表面上的话少,相反地,是个超级话唠,每次犯错被他教育时,至少半小时才能结束。我都有种自己简直不适合干律师的感觉,哪怕有时候只是一个错别字,都会被扩大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岌岌可危。经常在被他骂完后生出辞职的念头,却又被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打断,生生不息,生而又灭,以至于至今仍在痛苦挣扎。
有一次,老大带着我讨论一份协议到凌晨一点,每改一次,他都提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词语,而反复争论,最终修改到他认为是一份完美的合同。虽然当时因为阵阵困意导致思维混乱,在脑海里不断闪过画外音,但是现在回头看,协议最后呈现的满意效果还真是要感谢他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教导。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每一次犯错都让我印象深刻,同样的错误绝不会有下一次。在一次次被虐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成熟律师应如何思维、如何把握客户心理,不断提升。虽然在我进步的过程中,老大对我的鄙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有点日渐升级之势,而我自己呢,估计只有越变越强才能招架得住了。
云闯
江苏漫修(苏州)律师事务所
现在回过头想想,实习期如能遇到一个好师傅无疑是值得庆幸的。我实习那会,师傅很少管我。
当时我跟着他主要办理银行案件,都是标准的流程化作业,缺少新意,我可以很快上手。银行本身对于证据材料准备的比较充分,只需要复印好几套证据材料和按照格式填写好起诉状即可。因此我有很多空余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对于这部分时间如何支配,师傅也很少过问。
那个时候没有微信,也没有朋友圈,关注比较多的就是法律博客。闲暇的时光总需要充实起来,于是阅读法律专业书籍以及写法律博客成了当时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一年实习期读了好多书,也写了一些文章,期间还发表了几篇法律实践性的论文,对于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律璞玉
黑龙江龙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06年,我通过公考成为一名检察官。但是,经过长期的办案实践,我发现大多数刑辩律师找不到辩点,走过场。这让我觉得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工作。虽然辞职转型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刑辩律师,一个有能力更多地改变社会的人,确实是我的辞职原因和奋斗动力之一。
为了使自己强大起来,我首先研习了田文昌、钱列阳、朱明勇、刘卫东、易胜华等等名师大家的刑辩专著和著名案例。拿到他们的著作时,我会先了解案情,看看我能不能找到案件的辩点,看看自己同名师大家的差距有多大。名师大家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我感到振奋,他们对错案的纠正非常关心,并且努力推进司法进步。比如朱明勇老师为了张氏叔侄案和司法局长贪污案的平反,徒添华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看到我同"导师们"在经历上,阅历,知识储备方面的差距。让我感觉到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追随名师大家,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感,仿佛有一个小宇宙。我逐渐同"导师们"真正建立了联系,他们对我颇多鼓励,让我备觉振奋。刘卫东老师亲切邀请我交流探讨在办案件;朱明勇老师还曾邀我进京一叙,在"十大无罪经典案例评选"活动中,与老师匆匆一晤;还有钱列阳老师和宋晓江律师、兰和律师、孙中伟律师,都对我给予了很多鼓励。同大师级的导师距离如此之近,本身就是非常振奋的事情。
我效仿导师,立德、立言、立功,在精进业务的同时,认真深入研究每一个案件,撰写每一篇辩护意见。当代的刑辩大师们,都是我刑辩之路的导师,更是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他们的成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基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浸透着他们的无数心血。我作为刑辩新人,亦当如是。
尹灿星河北世纪方舟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其实算是非常幸运,在硕士一毕业就从事律师行业,并且直接就拜倒在河北著名刑辩律师康君元主任的石榴裤下。当时康主任的前任助理刚离职,我因久仰康主任大名,趁其外出学习的十天,鸠占鹊巢,后康主任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其实,我一直觉得不应该用"师傅"这个词来称呼他,应该是"师父"才对。
一.工作状态--永动机
师父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是精力充沛,每天日程安排得非常满,基本上前一周就已安排好下周的行程,不论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第二天早上仍像是重生一样。熬夜撰写材料到凌晨两点、出差到达宾馆已深夜、连续庭审四天、每天接待二十批当事人……精力充沛到我们团队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汗颜。
二、办案认真负责
师父办案子非常认真负责,总是会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他经常觉得当事人遇上刑事案件了,很不容易,于是哪怕自己奔波千里去看当事人、哪怕律师费暂缓或者少交、哪怕承担额外的工作量,他也毫无怨言。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个案件由于案外因素败诉了,得到消息的那一刻,师父整个人跌进转椅中,表情征住,长久地一动不动,也没有发声。那时候夕阳的余晖从窗外打进来,非常伤感。
过了很久,师父叹了口气,开始给当事人打电话进行汇报、解释、沟通,师父后来对我说:"案子胜诉了我们可以不去打扰当事人的幸福,但如果案件一旦败诉,就一定不要逃避责任,一定要勇于承担"。
三、工作中异常严厉
师父曾为老师,所以对于助理可谓倾囊相授,但他的严厉也在所里广为传播,助理被骂哭、骂走都属于常态:法律文书的书写、案件程序、与当事人沟通、与办案人员对接等均不能出任何差错。虽然严厉,但在批评过后可能会再送来一点"安慰",比如有天在半夜两点,我的手机突然一响,那是师父转发来的一篇文章:"批评你的老板才是好老板"。
四、工作之余和善可亲
师父在工作之余,非常和善可亲,为人风趣幽默,全然没有老板架子,我们每天以调侃讽刺贬损对方作为消解工作压力的良方。
相处已四年,万分感恩能在律师这条路的起跑线上便遇到了这么好的领跑人。四年中,亦师亦兄亦父亦友,我也希望自己能尽快成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师父、与团队协力奔跑!
张长凯
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
从业至今快一年了,我对师傅的印象概括讲就是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基本内容大概就是两个方面。
师傅给我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并不是大家平时常说的整理卷宗或者改合同,而是学习。每周至少学习一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每年写两篇论文,把从业的头三年当成是在读法律实务的研究生。我虽然觉得他的说法和见解很独到,但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坚持做这件事。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卷宗的时候发现有些案件判决书的关键内容几乎和师傅的代理词一模一样!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的一篇文书出来师傅都要改那么多遍,抛开经验不讲,文字功底的差距显而易见。
看公报案例,看的不仅仅是案件的经过和判决,更多的是可以学习优秀法律文书的表述,而写论文就是对表述能力最直接的磨练。文书写作是律师的基本功之一,而师傅一开始就已经把磨练笔头的方法传授给我,这远远比他在我写的文书上面修改批注要来得有效多了。
另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充当"书记员"的角色,师傅常在接待客户的时候叫上我在旁边做记录,师傅管这个叫"观摩"。一开始我以为这仅仅是出于律师工作谨慎的考虑,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以后发现,我这个"书记员"的位置其实是学习的最好位置。我可以看到师傅用什么方式和客户交流,用什么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些正都是我所欠缺的。观摩,其实就是为了学习。
更不必说师傅本人对于著述、对于典型案例的研读,对于文书近乎洁癖的修改习惯。这一年来我在师傅尽善尽美工作习惯的影响下,慢慢形成一些良性的工作习惯,而这种良性的工作习惯恰恰就是师傅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
魏永鑫北京市京哲律师事务所
进入京哲律师事务所,我遇见了我的师傅胡黎明律师,和每个刚踏入行业的人一样,我也充满了幻想,希望能立马接手案子,能办几个漂亮的大案。然而几个月下来,我发现除了复印、整理卷宗,生活中没有其他的内容了,偶尔陪师傅会见当事人,做一次笔录也要激动好几天。
渐渐地,我也开始参与到案件的代理工作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和师傅在一起遗赠抚养协议纠纷中展开了讨论,案情是老太太和自己的养女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养女负责自己的生老病死的各种事情,而其死后由养女继承自己的遗产,而老太太的亲生女却以遗赠抚养协议不能和本身具有赡养权的人签订为由提起诉讼。双方签署"遗赠抚养协议"是属于私法的范畴,且在法律上并没有禁止此种协议,到底是认可这种协议还是按照理论学说不予认可即成为本案的焦点。
我认为老太太与养女签订此协议没有被法律所禁止,对于保障老太太的晚年生活有益无弊,并且此协议的内容与形式均未违反法律的规定。而师傅否定了我这个观点,说道:"首先的基本价值尺度应是按照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理解和解释,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当事人的角度分析。在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与当事人的意愿相违背时仍应坚守法律的精神和原则。"
接下来我所经历的以及和师傅办案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懂得了,曾经理解到的“律师应当保护当事人最大的利益”并非那么简单,只有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才能给予当事人最好的代理。在为了当事人的利益时律师可以通过自身对法律的狭义理解并且还能站在法律的原则下行事。
从前,我对师傅的依赖性太强,很多关键性的工作师傅都已经做好了,所能做的也就是给师傅打打下手,对案件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办起事来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师傅一年的教育指导,我学到了好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够在专业上独当一面,也学会了洞察事物、为人处世,可以说他是我人生转折点的至关重要的人。
下期预告:
与当事人打交道是律师职业生涯的家常便饭,你们一起并肩作战,可能相知相惜也可能相互怀疑。哪一次与当事人的相处经历让你印象最深?在这一次的相处中,你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又收获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呢?下一期,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哪一次与当事人的相处,让你收获颇丰?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微信号:wusongyueduxms),和我们分享。
如果你有其他想聊的话题,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